今天大多数打工人面对低薪、失业和完全无力改善现状的困境,不是偶然,而是资本高度设计过的一场系统对抗。
斗争从来不是“有心人”的无畏尝试,而是压迫达到某种极限之后的必然反击。而要搞清楚怎么斗争,靠的绝不是口号和情绪,而是对规则、结构、甚至对敌方策略的彻底理解。
前面跟了几十年的流水线,目前变成一张全球拉开的盘棋。打工人在其中,到底还剩多少主动权?

一、搞清楚“斗争”指的是什么
斗争不是“暴起”,而是理性博弈。
打工人的力量来自三个方面:组织力量、市场谈判力量、工作场所谈判力量。
组织力量,是最常见却最容易被瓦解的列如工会、政党。一旦组织失效,个人再强也是零。
市场谈判力量,是指你在劳动力里是否稀缺,是否能开出条件。而这个的前提,是你掌握别人缺的技能,或者整个社会的失业率低(所以没人替你)。
还有一个杀招级的:能完全退出打工体系,列如靠投资、家庭资产、社会保障生活。
这几个条件,今天对大部分人几乎都算不上成立。
结构性上的最后一块工作场所谈判力量,也就是某个岗位一旦罢工,企业就全面崩塌。这是流水线工人、交通运输司机、数据中心工程师等少数人才具备的底牌。
也正是由于这一点,才会出现让我印象极深的一场大戏,1936年美国通用工人罢工。

二、看清资本家的动手顺序
面对不断升级的工人运动,资本不会死扛,它们太机智了。
空间调整:去哪儿劳动力便宜就去哪儿,先从美北转移到美南,再转移到欧洲,然后再到亚洲,最后是中国南部和墨西哥北部。
技术调整:用机器人干掉人工、做流程优化,什么自动化、信息化、无人化……尽量不雇人。
产品调整:在利润少的产业待不住了,那就转型做新行业。列如从纺织转到汽车,目前又不断往AI、金融、数据中心等更高附加值领域迁移。
金融调整:这招来自高阶玩家直接脱实向虚,不生产了,全靠炒房炒股炒命运。这时候,产业工人根本摸不到他们的边儿了。
资本就像开外挂的王者,一边延伸版图,一边升级装备,而打工人还整天想着靠一顿罢工反转乾坤?天真。

三、从过去的胜负手看今天的希望
当年美国汽车工人的力量强劲到,仅仅2800人罢工,就能迫使通用汽车让步。
缘由是什么?由于产业结构是“聚焦式”的,流水线上一挂人,产业链直接断。那时候的组织、结构、市场三种力量齐聚。
日本用了“去中心化+流程创新”的打法。它不是靠转移厂,而是把环节外包、组织扁平、核心员工终身雇佣,边缘员工你爱咋地咋地。
这招叫啥?“选择性保障”。只要把你包成“核心”,你就服帖;不是?对不起,不管你死活。所以日本没多少大罢工,但冲突从未消失。
到现代,服务业、互联网来了。打工人越来越分散,清洁工、餐饮外卖、快递小哥、客服,一人一个公司、一个平台、一页合同,组织性哪还有?
但打工人真就完全没招了吗?不见得。
美国清洁工曾用另类打法赢了资本:城市范围内组建社区型团体、不找那没人影儿的人力外包公司谈,直接找写字楼产权方和租户顶门怼、联合教会、大学、社会组织公共施压。
只要你找对了谈判对象,依旧有一战之力。

四、我们到底该怎么斗争?
别自欺欺人,目前大部分打工人既不具备结构性优势,也没有组织载体、更谈不上是拥有谈判力的群体。
明确自己所在行业的剥削路径,列如客服行业能否通过信息稳定性形成议价能力?物流行业是否掌控着封闭但关键的运营节点?
寻找外部合作组织,清洁工有教会、社工团体撑腰,你呢?有没有能依附的结构体?法律援助、地方议会、大学研究者?别笑,这些力量有时候出奇的管用。
学会把冲突结构化表达,许多账号整天喊“血汗工厂”闭着眼怒骂,那没用。你要有数据、有逻辑,从“我”变成“我们”,从愤怒变成要求。
这才是“斗争”的进化版。

五、21世纪什么产业最有斗争潜力
运输业核心路径(尤其是不能空间调整的港口、机场、地铁)。平台型服务业生产者(列如外卖骑手,只要团结形成隐性联盟,足够摁住城市运转)。数据中心、软件部署、AI算法训练这些新型“看不见手”的行业,等资本家依赖性一旦形成,谈判空间就有了。
而未来的斗争,不再是传统工厂模式的线性罢工,而是“点+链”战术配合。闪电罢工、定点熄火、系统宕机、口碑围攻,新的战法已经在萌芽。
从历史上看,资本高墙从来不是一下被推倒,而是被一锹一挖、一次次抗争啃到开裂。
打工人的出路,不在“共情”、不靠眼泪,而在于真正掌握结构性反击的路径。
而这,得靠我们,从今天起,重新开始布局自己的力量网络。
这才是改变的起点。



斗个鸡毛啊!要想有所事事,学学发达国家的工会吧!也算是一种斗争!但和阶级没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