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王震率领十万大军挺进新疆。当时乌鲁木齐气候极寒,野战军只能栖身于帐篷之中,因煤炭匮乏导致大量士兵冻伤。王震为此写信向李四光求助。面对取暖难题,李四光告知王震,其学生王恒升有能力找到煤炭。不过,王恒升当时正身陷囹圄。王震经调查得知,王恒升是西南联大毕业的地质天才,因“冤案”被关押两年。于是,王震亲自前往探望,王恒升表明愿为国家效力。
1950年春,王恒升获平反当晚便住进兵团指挥部。王震委托他寻找煤炭,王恒升连夜准备后赶赴乌鲁木齐郊外。仅三天后,他便确定在六道湾荒地挖掘三十六尺即可见煤,王震对此深信不疑。1951年7月,六道湾煤矿正式开工,四个月后建成,日产煤炭四百吨,彻底解决了乌鲁木齐的用煤问题。随后,王恒升带领团队赴南疆勘察,足迹遍布天山南北,其工作成果获得苏联专家的高度赞誉。尽管工作环境艰苦,王恒升曾险些坠入矿坑,但他认为地质工作本就如此。
后来,王恒升提出了“晚期岩浆熔离”理论,指导了西藏铬矿的发现。他的十三位学生均成为院士,他却谦虚地认为这是学生们自身的努力。1980年,王恒升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2003年悄然离世,家中仅留下一本珍贵的地质数据笔记本。王震晚年时曾感慨,释放王恒升是他一生中最正确的决定。
那年,科学与战争相遇,将军与地质学家携手救民于水火。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奉献精神,新疆工业基础的第一铲煤,正是他们共同挖就的,这成为中国真实历史的一部分。为此,特创作词二首——《水调歌头·王震将军颂》和《念奴娇·缅怀新中国地质学家王恒升先生》,以感怀这两位为新疆建设倾注心血的前辈。
《水调歌头·王震将军颂》
铁骑裂云岳,战帜卷霜雪。
南泥湾里躬垦,荒秽化金穴。
十万雄师西进,手拓天山雪域,屯戍坚如铁。
大漠起炊烟,塞北生禾黍。
凿险隘,开阡陌,引泉冽。
钢枪化犁,戈壁遍染青青血。
百战襟怀未老,九死丹心愈烈,功业昭星月。
今看绿洲处,千载颂英杰。
《念奴娇·缅怀新中国地质学家王恒升先生》
昆仑曾涉,记冰刃曾劈,危崖千尺。
却陷圄囹霜雪覆,未损胸中圭璧。
昭雪书颁,星驰绝塞,箭袖披寒色。
荒原勒马,履痕深印矿脉。
踏遍南北天山,囊餐映雪,饮涧何曾息?
熔理破穹惊海岳,桃李尽擎钎镝。
身隐蒿莱,名沉史浪,残卷凝心血。
云巅回首,星河长照西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