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DIO通信测试】

内容分享6天前发布
0 0 0

SDIO接口通信详细测试方案(覆盖SDIO 1.0~4.5,含多场景适配)

文档信息

|项目名称|SDIO接口全链路通信验证方案(兼容SD协会SDIO规范)|
|适用场景|研发调试、量产质检、消费电子SDIO模块认证、工业控制设备测试、物联网终端适配|
|适配硬件|1. SDIO主机(Host): – 芯片:STM32H743(SDIO 4.5)、NVIDIA Jetson Xavier NX(SDIO 4.0)、Qualcomm Snapdragon 695(SDIO 3.0); – 终端:智能手机、工业网关、物联网传感器节点;2. SDIO从设备(Slave): – WiFi模块:Broadcom BCM43362(SDIO 2.0)、Realtek RTL8189FTV(SDIO 3.0); – 蓝牙模块:TI CC2564(SDIO 1.1)、Dialog DA14699(SDIO 3.0); – 存储模块:SDIO eMMC 5.1(兼容SDIO 4.5);3. 辅助硬件:SDIO信号转接板、阻抗匹配器、故障注入器|
|核心配置|1. 协议版本:SDIO 1.0(12.5Mbps)、2.0(50Mbps)、3.0(104Mbps)、4.0(312Mbps)、4.5(624Mbps);2. 总线宽度:1位/4位/8位;3. 供电范围:1.8V(SDIO 3.0+)、3.3V(全版本兼容);4. 功能支持:IO模式(外设通信)、存储模式(数据读写)、混合模式;5. 安全特性:CRC校验、总线仲裁、错误重传、热插拔保护|

目录

测试目标(分层级、可量化)

测试依据与规范

测试环境搭建(硬件+软件+校准)

核心测试用例(物理层/协议层/功能与性能层/安全层)

自动化测试方案

典型故障排查与根因分析

测试数据分析与可视化

优化建议与最佳实践

测试报告输出规范

附录(工具脚本、协议细则、接线图)

1. 测试目标(分层级、可量化)

1.1 物理层目标

信号完整性:SDIO 4.5@624Mbps时,眼图眼高≥200mV,眼宽≥0.8UI,抖动≤15%UI;

1位总线(SDIO 1.0):信号上升/下降时间≤10ns;8位总线(SDIO 4.5):信号上升/下降时间≤3ns;

阻抗匹配:总线阻抗50Ω±10%,反射损耗≤-18dB(100MHz),串扰≤-30dB;

供电稳定性:1.8V供电时纹波≤50mV,3.3V供电时纹波≤100mV,负载变化±50mA时电压波动≤±5%;

环境适应性:-40℃85℃温度范围、102000Hz振动环境下,信号传输无异常。

1.2 协议层目标

初始化与枚举:从设备枚举成功率100%,枚举时间≤100ms(SDIO 4.0+)、≤200ms(SDIO 3.0及以下);

命令交互:CMD线命令响应率100%,命令延迟≤1μs(SDIO 4.0+),命令错误率≤0.001%;

总线切换:1位→4位→8位总线宽度切换成功率100%,切换时间≤50μs;

高低速模式切换(12.5Mbps→624Mbps)成功率100%,切换时间≤100μs;

CRC校验:CRC7(命令)/CRC16(数据)校验错误检测率100%,错误重传成功率100%。

1.3 功能与性能层目标

功能兼容性:IO模式(WiFi/蓝牙通信)、存储模式(数据读写)、混合模式切换成功率100%;

支持SDIO 1.0~4.5版本向下兼容,跨版本通信成功率100%;

吞吐量性能:

SDIO 1.0:≥10Mbps(1位总线);SDIO 2.0:≥40Mbps(4位总线);SDIO 3.0:≥90Mbps(4位总线);SDIO 4.5:≥550Mbps(8位总线);

稳定性:72小时连续通信(IO+存储混合模式),无断连、无数据丢失,错误计数≤5次;

1000次热插拔操作,设备识别成功率100%,无硬件损坏;

实时性:WiFi模块SDIO传输时延≤1ms,蓝牙模块指令响应时延≤500μs。

1.4 安全与场景化目标

安全性能:总线错误注入时,主机错误处理时间≤10ms,无系统崩溃;

数据加密传输(SDIO 4.0+)时,加密/解密延迟≤10μs,数据完整性100%;

消费电子场景:智能手机中SDIO WiFi模块,待机功耗≤5mW,满负载功耗≤200mW;

多任务并发(WiFi通信+存储读写)时,吞吐量衰减≤10%;

工业场景:-20℃~70℃温度范围、粉尘环境下,30天连续工作无异常;

ESD防护:接触放电±8kV,空气放电±15kV,通信无中断;

物联网场景:电池供电节点,SDIO低功耗模式功耗≤1mW,唤醒时间≤1ms。

2. 测试依据与规范

规范类别 具体规范名称 核心参考内容
基础协议规范 SD Specifications Part 1 Physical Layer Specification(V4.5) SDIO物理层信号特性、时序参数、阻抗要求
SD Specifications Part 2 File System Specification(V4.5) 存储模式数据组织、读写协议
SD Specifications Part 3 IO Specification(V4.5) IO模式命令集、通信协议、功能配置
电气特性规范 JEDEC JESD84-B51(SDIO 3.0+供电规范) 1.8V/3.3V供电电气参数、纹波要求
IEC 61967-6(半导体接口测试) SDIO信号完整性测试方法
安全规范 SD Specifications Part 4 Security Specification(V4.5) 数据加密、访问控制、错误处理
场景化规范 IEC 62443-4-2(工业网络设备) 工业场景SDIO设备可靠性、抗干扰要求
ISO 11898-2(车载SDIO应用) 车载环境EMC、温度适应性

3. 测试环境搭建(硬件+软件+校准)- 含详细测试步骤

3.1 硬件环境(分模块详述+搭建步骤)

设备类型 配置详情 核心作用 搭建操作步骤
被测系统(DUT) 1. 主机端:STM32H743开发板(SDIO 4.5控制器)、Jetson Xavier NX(SDIO 4.0);2. 从设备端:RTL8189FTV WiFi模块(SDIO 3.0)、CC2564蓝牙模块(SDIO 1.1)、SDIO eMMC 5.1;3. 连接链路:SDIO专用排线(1位/4位/8位可选,阻抗50Ω)、信号转接板(支持总线宽度切换);4. 供电模块:可调电源(1.8V/3.3V,电流0~2A) 提供SDIO主从通信链路,模拟实际应用场景 1. 固定安装:将STM32H743开发板与Jetson Xavier NX固定在测试台,间距≥30cm避免干扰;2. 主从连接:通过SDIO专用排线连接主机SDIO接口与信号转接板,转接板再分别连接WiFi/蓝牙/eMMC模块,确保排线插拔到位(听到”咔嗒”声);3. 供电连接:可调电源输出端通过带保险管的导线连接至转接板供电接口,1.8V对应SDIO 3.0+模块,3.3V对应全版本模块,正负极标识清晰(红正黑负);4. 信号监测点部署:在SDIO总线D0-D7、CLK、CMD线焊接测试点,用于示波器探头连接,焊接点需做绝缘处理
参考系统 1. 已知合格的SDIO主机:Intel NUC(SDIO 4.0);2. 已知合格的SDIO从设备:Broadcom BCM4356(SDIO 4.0 WiFi模块);3. 标准SDIO测试卡(SD协会认证) 作为性能与功能基准,用于对比测试结果 1. 独立部署:参考系统与被测系统分区域放置,间距≥1m,避免电磁干扰;2. 连接配置:按被测系统相同链路方式连接Intel NUC与BCM4356模块,使用同规格SDIO排线与供电参数;3. 基准校准:先启动参考系统,执行10分钟基础通信测试,确认其工作正常后记录基准数据(如吞吐量、时延)
核心测试仪器 1. 示波器:Tektronix MDO3024(200MHz,4通道,差分探头P7350);2. 信号发生器:Keysight 33522B(120MHz,模拟SDIO时序信号);3. 眼图分析仪:Tektronix DPOJET(SDIO眼图模板分析);4. 阻抗分析仪:Agilent E4990A(1MHz~1GHz,测量总线阻抗);5. 功耗测试仪:Keysight N6705B(测量1.8V/3.3V供电功耗);6. 故障注入器:National Instruments PXIe-6570(注入总线错误);7. 环境测试设备:ESPEC SH-241温湿度箱、Thermotron SE-1000振动测试仪 完成信号完整性、阻抗、功耗、环境适应性等测试 1. 示波器部署:差分探头连接SDIO总线测试点(D0与GND、CLK与GND),探头衰减比设为10:1,示波器接地端与测试台共地;2. 信号发生器连接:通过BNC线连接至SDIO CLK线测试点,用于生成标准时序信号;3. 功耗测试仪串联:断开转接板供电线,将功耗测试仪串联入回路,确保电流方向正确;4. 环境设备放置:将DUT整体放入温湿度箱,测试线缆通过箱门预留孔引出,孔位用密封棉填充减少温度流失;5. 仪器同步:所有测试仪器通过LAN口连接至控制电脑,配置相同IP网段实现远程控制
辅助工具 1. 信号衰减器(0~60dB)、时序校准板;2. ESD发生器(Keysight ESD3000)、EMC测试暗室;3. SDIO协议分析仪(LeCroy SDIO Analyzer);4. 热插拔测试治具、总线监控器 辅助完成抗干扰、协议解析、热插拔等专项测试 1. ESD测试准备:ESD发生器接地电阻≤4Ω,测试枪头距离SDIO接口1cm(接触放电)/5cm(空气放电);2. 协议分析仪连接:通过专用探头接入SDIO CMD与数据总线,启动软件完成探头校准;3. 热插拔治具安装:将SDIO从设备固定在治具上,设置插拔速度5cm/s,插拔行程10cm;4. 暗室部署:将整套测试系统移入EMC暗室,测试线缆使用屏蔽线,避免外部电磁干扰

3.2 软件环境(通用+专属+配置步骤)

软件类型 具体配置 详细配置步骤
协议分析软件 1. SDIO专用:LeCroy SDIO Protocol Analyzer Software(命令解析、数据捕获);2. 示波器配套:TekScope(信号时序分析、眼图绘制);3. 总线监控:NI SignalExpress(SDIO信号实时监控) 1. LeCroy软件:安装V5.2版本,连接分析仪后选择”SDIO 4.5″协议模板,配置采样率为信号频率的10倍(6.24GSa/s for 624Mbps),设置触发条件为”CMD0发送”;2. TekScope:安装SDIO眼图模板插件,导入SD协会V4.5眼图标准,设置横轴为时间(1ns/格),纵轴为电压(100mV/格);3. NI SignalExpress:添加”SDIO信号采集”任务,选择对应数据采集卡通道,设置采样时长10ms,数据存储格式为CSV
驱动与固件 1. 主机驱动:STM32 HAL库(SDIO控制器配置)、Linux内核5.15+(SDIO 4.5驱动);2. 从设备固件:WiFi/蓝牙模块厂商官方固件(支持SDIO通信配置);3. 协议栈:SDIO IO Protocol Stack(支持CMD52/CMD53命令集) 1. STM32驱动:在STM32CubeMX中启用SDIO外设,配置模式为”SDIO 4.5,8位总线”,时钟频率62.4MHz,生成HAL库代码后添加SDIO初始化函数(MX_SDIO_Init());2. Linux驱动:编译内核时开启”CONFIG_MMC_SDIO=y”与”CONFIG_MMC_SDIO_4_5=y”,安装模块后通过”modprobe sdiohost”加载驱动;3. 模块固件:将WiFi模块固件(rtl8189ftv_fw.bin)放入/lib/firmware目录,通过”echo 1 > /sys/bus/sdio/rescan”触发固件加载
性能测试软件 1. 吞吐量测试:iometer(存储模式读写测试)、自定义SDIO IO吞吐量工具;2. 时延测试:高精度计时器(STM32 HAL_TIM)、Linux perf工具;3. 稳定性测试:循环读写脚本(Python/Shell)、连续通信测试工具 1. iometer:创建测试任务,设置块大小512B,队列深度32,读写比例1:1,测试时长60s,输出结果为吞吐量(MB/s);2. HAL_TIM配置:初始化TIM2为1μs计数模式,在SDIO发送/接收函数中记录时间戳,计算时延=接收时间戳-发送时间戳;3. Python脚本:使用pySerial库读取SDIO数据,编写循环读写函数,设置测试次数1000次,每次读写100KB数据,记录错误次数
自动化测试脚本 1. Python脚本:控制示波器捕获信号、调用iometer执行测试、数据统计分析;2. C脚本:STM32端SDIO初始化、总线切换、命令交互自动化;3. Shell脚本:Linux环境下SDIO模块枚举、性能测试批量执行;4. LabVIEW程序:整合仪器控制与测试流程,实现全自动化 1. Python脚本:导入pyVISA库连接示波器,编写”capture_eye_diagram()“函数控制示波器捕获并保存眼图,调用subprocess模块执行iometer,使用pandas库统计吞吐量数据;2. C脚本:在STM32代码中添加总线切换函数(SDIO_Switch_BusWidth()),通过发送CMD5命令实现1位/4位/8位切换,配合中断回调函数处理命令响应;3. Shell脚本:编写”sdio_test.sh”,包含模块枚举检查(ls /dev/sdio*)、性能测试(iometer -c config.xml)、日志保存(>> test.log)命令;4. LabVIEW:创建状态机流程,包含”仪器初始化→测试执行→数据采集→结果判断→报告生成”节点,通过NI-DAQmx库控制测试仪器
校准工具 1. 仪器校准:Keysight IO Libraries Suite(示波器/信号发生器校准);2. 时序校准:SDIO时序校准工具(调整主机/从设备时序参数);3. 阻抗校准:Agilent E4990A校准软件(确保阻抗测量精度) 1. 仪器校准:安装Keysight IO Libraries,连接示波器后执行”自动校准”,选择”AC/DC增益→时序→触发”全项校准,校准完成后保存校准数据;2. 时序校准:运行SDIO时序工具,读取当前CLK与数据时延,通过调整主机SDIO控制器的”时序偏移寄存器”将时延差修正至≤1ns;3. 阻抗校准:在Agilent E4990A软件中选择”50Ω阻抗校准”,使用标准校准件(开路/短路/负载)完成二端口校准,校准频率范围1MHz~1GHz

3.3 环境校准要求(含校准操作步骤)

仪器校准(操作步骤):1. 示波器校准:接通电源预热30分钟,进入”系统设置→校准→自动校准”,放入校准信号(1kHz方波),等待校准完成(约5分钟),验证测量误差≤1%;2. 差分探头校准:将探头连接至示波器校准信号端,调整探头增益旋钮,使显示幅值与标准值(3.3V)一致;3. 阻抗分析仪校准:连接标准校准件,执行”全频段校准”,每个频率点误差需≤0.5Ω;

总线校准(操作步骤):1. 阻抗测量:将阻抗分析仪测试端连接SDIO总线两端,设置频率100MHz,记录阻抗值,若偏离50Ω±10%,通过更换匹配电阻(0402封装)调整;2. 时序校准:信号发生器输出100MHz标准时钟,接入SDIO CLK线,示波器同时捕获发生器与总线时钟信号,计算时延差,通过时序校准工具修正主机控制器参数;3. 反射损耗测试:使用网络分析仪测量总线反射损耗,确保100MHz时≤-18dB,不达标则更换低损耗SDIO排线;

供电校准(操作步骤):1. 纹波测量:示波器设置AC耦合,探头带宽20MHz,测量供电输出端纹波,1.8V时若>50mV,串联10μF钽电容滤波;2. 电压稳定性测试:可调电源输出1.8V,通过电子负载模拟0→100mA→0负载变化,示波器记录电压波动,若>±5%,调整电源反馈电阻;3. 供电一致性检查:同时测量主机与从设备供电电压,偏差需≤0.05V;

环境校准(操作步骤):1. 温湿度箱校准:设置温度-40℃、25℃、85℃,分别稳定30分钟后用标准温度计测量箱内温度,误差≤±2℃;2. 振动测试仪校准:设置10Hz、1000Hz、2000Hz三个频率点,用加速度计测量实际振动值,与设定值偏差≤±5%;3. EMC暗室校准:开启暗室屏蔽功能,测量本底噪声,确保≤5dBμV,不达标则检查屏蔽层接地;

链路校准(操作步骤):1. 通信验证:启动主机与从设备,通过协议分析仪监控CMD0~CMD8初始化命令,确保全部响应正常;2. 信号失真检查:示波器捕获SDIO 4.5@624Mbps信号,观察波形无过冲/欠冲(≤10%幅值),否则调整总线终端匹配;3. 误码率测试:发送1GB随机数据,记录误码率,需≤10⁻¹²,不达标则重新焊接测试点减少接触电阻。

3.1 硬件环境(分模块详述)

设备类型 配置详情 核心作用
被测系统(DUT) 1. 主机端:STM32H743开发板(SDIO 4.5控制器)、Jetson Xavier NX(SDIO 4.0);2. 从设备端:RTL8189FTV WiFi模块(SDIO 3.0)、CC2564蓝牙模块(SDIO 1.1)、SDIO eMMC 5.1;3. 连接链路:SDIO专用排线(1位/4位/8位可选,阻抗50Ω)、信号转接板(支持总线宽度切换);4. 供电模块:可调电源(1.8V/3.3V,电流0~2A) 提供SDIO主从通信链路,模拟实际应用场景
参考系统 1. 已知合格的SDIO主机:Intel NUC(SDIO 4.0);2. 已知合格的SDIO从设备:Broadcom BCM4356(SDIO 4.0 WiFi模块);3. 标准SDIO测试卡(SD协会认证) 作为性能与功能基准,用于对比测试结果
核心测试仪器 1. 示波器:Tektronix MDO3024(200MHz,4通道,差分探头P7350);2. 信号发生器:Keysight 33522B(120MHz,模拟SDIO时序信号);3. 眼图分析仪:Tektronix DPOJET(SDIO眼图模板分析);4. 阻抗分析仪:Agilent E4990A(1MHz~1GHz,测量总线阻抗);5. 功耗测试仪:Keysight N6705B(测量1.8V/3.3V供电功耗);6. 故障注入器:National Instruments PXIe-6570(注入总线错误);7. 环境测试设备:ESPEC SH-241温湿度箱、Thermotron SE-1000振动测试仪 完成信号完整性、阻抗、功耗、环境适应性等测试
辅助工具 1. 信号衰减器(0~60dB)、时序校准板;2. ESD发生器(Keysight ESD3000)、EMC测试暗室;3. SDIO协议分析仪(LeCroy SDIO Analyzer);4. 热插拔测试治具、总线监控器 辅助完成抗干扰、协议解析、热插拔等专项测试

3.2 软件环境(通用+专属)

软件类型 具体配置
协议分析软件 1. SDIO专用:LeCroy SDIO Protocol Analyzer Software(命令解析、数据捕获);2. 示波器配套:TekScope(信号时序分析、眼图绘制);3. 总线监控:NI SignalExpress(SDIO信号实时监控)
驱动与固件 1. 主机驱动:STM32 HAL库(SDIO控制器配置)、Linux内核5.15+(SDIO 4.5驱动);2. 从设备固件:WiFi/蓝牙模块厂商官方固件(支持SDIO通信配置);3. 协议栈:SDIO IO Protocol Stack(支持CMD52/CMD53命令集)
性能测试软件 1. 吞吐量测试:iometer(存储模式读写测试)、自定义SDIO IO吞吐量工具;2. 时延测试:高精度计时器(STM32 HAL_TIM)、Linux perf工具;3. 稳定性测试:循环读写脚本(Python/Shell)、连续通信测试工具
自动化测试脚本 1. Python脚本:控制示波器捕获信号、调用iometer执行测试、数据统计分析;2. C脚本:STM32端SDIO初始化、总线切换、命令交互自动化;3. Shell脚本:Linux环境下SDIO模块枚举、性能测试批量执行;4. LabVIEW程序:整合仪器控制与测试流程,实现全自动化
校准工具 1. 仪器校准:Keysight IO Libraries Suite(示波器/信号发生器校准);2. 时序校准:SDIO时序校准工具(调整主机/从设备时序参数);3. 阻抗校准:Agilent E4990A校准软件(确保阻抗测量精度)

3.3 环境校准要求

仪器校准:测试前对示波器、差分探头、阻抗分析仪等进行校准,校准证书有效期内,测量误差≤1%;

总线校准:使用阻抗分析仪测量SDIO总线阻抗,确保50Ω±10%,反射损耗≤-18dB(100MHz);

时序校准:通过信号发生器生成标准SDIO信号,校准示波器时序测量精度,误差≤100ps;

供电校准:可调电源输出1.8V/3.3V时,纹波分别≤50mV/100mV,负载变化±50mA时电压波动≤±5%;

环境校准:温湿度箱、振动测试仪提前预热,温度波动≤±2℃,湿度波动≤±5%,振动参数误差≤±5%;

EMC暗室本底噪声≤5dBμV,无强电磁干扰。

链路校准:SDIO排线连接后,通过协议分析仪验证初始通信状态,确保命令交互成功率100%,无信号失真。

4. 核心测试用例(分层级覆盖+实操说明)

4.1 物理层测试用例(含操作细节与判定依据)

用例ID 测试项目 前置条件 测试步骤(含实操细节) 预期结果 判定标准(含量化依据) 测试工具 注意事项
PHY-001 信号完整性测试(眼图/时序) 1. DUT配置:SDIO 4.5,8位总线,624Mbps;SDIO 2.0,4位总线,50Mbps;2. 示波器差分探头连接SDIO数据总线(D0-D7)与时钟线(CLK),探头接地良好;3. 主机通过HAL库配置SDIO为持续数据发送模式,数据为0x55AA循环 1. 示波器设置:采样率2GSa/s,存储深度1M点,触发方式为”上升沿触发”,触发源选CLK线,触发电平1.2V;2. 眼图捕获:开启”眼图模式”,累计1000个时钟周期波形,调整横轴为0.5UI/格,纵轴为100mV/格;3. 参数测量:使用示波器光标功能测量眼高(交叉点上下幅度)、眼宽(幅度50%处时间)、抖动(峰峰值)、上升/下降时间(10%~90%幅度);4. 模板比对:加载SD协会V4.5眼图模板,检查波形是否超出模板区域;5. 多场景验证:切换SDIO 1.0(1位/12.5Mbps)、SDIO 3.0(4位/104Mbps),重复步骤1-4,记录各版本参数 1. SDIO 4.5:眼高≥200mV,眼宽≥0.8UI(约1.28ns),抖动≤15%UI(约0.19ns),上升/下降时间≤3ns;2. SDIO 2.0:眼高≥300mV,眼宽≥0.9UI(约18ns),抖动≤20%UI(约4ns),上升/下降时间≤8ns;3. 所有版本信号波形无跨模板违规区域;4. 时钟与数据时延差≤1ns,无明显相位偏移;5. 多通道一致性:D0-D7通道参数偏差≤10% 1. 全部参数符合SD Specifications Part 1 V4.5物理层规范(Table 6-10信号完整性参数表);2. 眼图模板比对通过率100%,无违规点;3. 多版本测试参数均在对应协议版本要求范围内;4. 通道间参数偏差≤10%,满足总线同步要求 Tektronix MDO3024示波器+DPOJET眼图分析仪+差分探头P7350 1. 探头连接时需轻压测试点,避免损坏焊点,必要时使用探针座固定;2. 测试环境温度保持25℃±2℃,避免温度变化导致信号漂移;3. 捕获眼图前需让系统稳定运行5分钟,确保信号稳定;4. 不同SDIO版本测试前需重新配置主机与示波器参数,不可共用设置
PHY-002 总线阻抗与串扰测试 1. SDIO总线连接完成(分别配置1位/4位/8位),主机与从设备断电,无数据传输;2. 阻抗分析仪校准完成(使用50Ω标准校准件),串扰测试仪接地电阻≤4Ω;3. 测试线缆为SDIO专用屏蔽排线,长度分别为10cm/30cm/50cm 1. 阻抗测量:1. 连接方式:阻抗分析仪二端口分别接SDIO总线两端(D0与GND),设置测试模式为”差分阻抗”;2. 参数设置:频率范围1MHz~1GHz,步长10MHz,激励信号幅值1Vpp;3. 数据记录:每个频率点记录阻抗值,重点关注100MHz(SDIO 4.5典型工作频率)数据;2. 串扰测量:1. 连接:串扰测试仪信号输出端接D0线,接收端接相邻D1线,其余通道终端接50Ω匹配电阻;2. 设置:注入100MHz正弦信号,幅值1Vpp,测量D1线感应信号幅值;3. 计算:串扰值=20lg(感应幅值/注入幅值);3. 多条件验证:1. 更换总线宽度(1位→4位→8位)、排线长度(10cm→30cm→50cm)重复测试;2. 接入阻抗匹配器(终端50Ω电阻),重新测量100MHz时阻抗与串扰;4. 数据对比:整理不同条件下测试数据,绘制阻抗-频率曲线与串扰-长度曲线 1. 阻抗指标:1. 全频率范围总线阻抗50Ω±10%,100MHz时阻抗45Ω~55Ω;2. 100MHz时反射损耗≤-18dB(对应VSWR≤1.4);3. 接入匹配器后,100MHz反射损耗≤-25dB;2. 串扰指标:1. 100MHz时相邻数据线串扰≤-30dB(感应幅值≤31.6mVpp);2. 非相邻通道(如D0与D2)串扰≤-40dB;3. 多条件变化:1. 50cm排线较10cm排线阻抗变化≤5Ω,串扰变化≤5dB;2. 8位总线较1位总线串扰最大值增加≤3dB;3. 匹配器使串扰改善≥5dB 1. 阻抗指标符合SD Specifications Part 1 V4.5(Clause 6.3.2总线阻抗要求);2. 串扰指标符合IEC 61967-6半导体接口测试规范(Table 5串扰限值);3. 不同总线宽度、排线长度下参数变化在允许范围内(≤5Ω阻抗变化,≤5dB串扰变化);4. 阻抗匹配器接入后性能改善明显(反射损耗提升≥7dB) Agilent E4990A阻抗分析仪+Keysight N1996A串扰测试仪+50Ω标准校准件 1. 测试前需确保总线无供电,避免仪器损坏;2. 排线连接时需拉直,避免弯曲导致阻抗突变;3. 串扰测试时需将非测试通道终端接50Ω电阻,模拟实际负载;4. 不同长度排线测试需使用同一批次产品,减少材质差异影响;5. 记录数据时需标注测试环境温度与湿度,便于后续分析
PHY-003 供电稳定性与功耗测试 1. DUT配置:SDIO 3.0,4位总线,104Mbps,IO+存储混合模式(WiFi通信+eMMC读写同时进行);2. 功耗测试仪串联入供电回路,示波器探头接供电输出端(1.8V/3.3V),AC耦合;3. 电子负载连接至从设备供电端,可模拟0~200mA负载变化 1. 待机功耗测试:1. 主机与从设备上电,处于 idle 状态(无数据传输),记录1.8V/3.3V供电电流,持续5分钟,取平均值;2. 示波器设置:带宽20MHz,采样率1MSa/s,记录供电纹波,计算峰峰值;2. 满负载功耗测试:1. 启动混合模式:WiFi模块持续发送100Mbps数据,eMMC连续读写1GB文件;2. 记录此时供电电流与电压,持续10分钟,每1分钟记录1次数据;3. 测量满负载时纹波峰峰值;3. 负载突变测试:1. 通过电子负载设置负载变化曲线:0mA→100mA(1ms内)→0mA(1ms内),重复10次;2. 示波器捕获电压波动波形,测量最大波动值;4. 多版本验证:切换SDIO 1.0(3.3V)、SDIO 4.5(1.8V),重复步骤1-3,记录不同版本功耗差异 1. 待机功耗:1. SDIO 1.0(3.3V)≤2mW(电流≤0.6mA);2. SDIO 4.5(1.8V)≤5mW(电流≤2.8mA);2. 满负载功耗:1. SDIO 3.0(1.8V)≤200mW(电流≤111mA);2. SDIO 4.5(1.8V)≤300mW(电流≤167mA);3. 供电纹波:1. 1.8V供电时纹波≤50mVpp;2. 3.3V供电时纹波≤100mVpp;4. 负载突变:1. 电压波动≤±5%(1.8V时±0.09V,3.3V时±0.165V);2. 波动恢复时间≤10μs,无供电中断;5. 多版本一致性:同负载下不同SDIO版本功耗差异符合协议理论值(≤10%) 1. 功耗指标符合JEDEC JESD84-B51供电规范(Table 7.1 SDIO 3.0+功耗限值);2. 纹波指标符合SD Specifications Part 1 V4.5(Clause 7.2.3供电纹波要求);3. 负载突变时电压波动与恢复时间符合工业级供电稳定性标准(IEC 60950-1);4. 所有测试数据均在对应SDIO版本与供电电压的允许范围内,无超标项 Keysight N6705B功耗测试仪+Tektronix MDO3024示波器+Keithley 2400电子负载 1. 功耗测试仪串联时需注意电流方向,正负极接反会损坏仪器;2. 纹波测试需使用示波器专用探头地线(短地线),避免长地线引入干扰;3. 满负载测试前需让设备预热10分钟,确保功耗稳定;4. 负载突变测试时需同步触发示波器与电子负载,确保捕获完整波动波形;5. 测试完成后先关闭电子负载,再断开供电,避免瞬时电流冲击
PHY-004 环境适应性测试 1. DUT整体放入温湿度箱/振动测试仪,测试线缆通过密封孔引出,连接至外部测试仪器;2. 初始状态验证:25℃,50%RH,无振动,SDIO通信正常(连续10分钟无断连);3. 配置SDIO 4.5,8位总线,624Mbps,持续传输1GB循环数据 1. 低温测试:1. 温湿度箱设置:-40℃,湿度30%RH,升温速率5℃/min;2. 稳定后保持2小时,期间每30分钟记录一次通信状态(是否断连)、信号眼图参数;3. 测试结束后以5℃/min升温至25℃,恢复30分钟后测试性能;2. 高温测试:1. 温湿度箱设置:85℃,湿度50%RH,升温速率5℃/min;2. 稳定后保持2小时,重复低温测试的监测与记录操作;3. 振动测试:1. 振动测试仪设置:频率10~2000Hz扫频,加速度1g,振动方向垂直;2. 持续30分钟,期间实时监控吞吐量与断连情况;4. 湿热测试:1. 温湿度箱设置:60℃,湿度90%RH,稳定后保持4小时;2. 测试结束后检查硬件外观,有无腐蚀、变形;5. 数据对比:将极端环境下参数与初始状态对比,计算衰减比例 1. 极端温度性能:1. -40℃/85℃时,SDIO通信正常,无断连,眼图参数衰减≤10%(眼高≥180mV,抖动≤16.5%UI);2. 温度恢复后,性能与初始状态偏差≤5%;2. 振动性能:1. 扫频振动期间无断连,吞吐量衰减≤15%(≥467.5Mbps);2. 振动结束后通信状态正常,无硬件松动;3. 湿热性能:1. 4小时湿热环境后,通信正常,眼图参数无明显衰减;2. 硬件无腐蚀、变形,焊点无氧化;4. 整体可靠性:所有环境测试后,DUT连续运行24小时无异常,错误计数≤3次 1. 符合工业/消费电子环境适应性标准(IEC 60068-2-1低温、IEC 60068-2-2高温、IEC 60068-2-6振动);2. 极端环境下信号完整性参数衰减≤10%,满足通信要求;3. 环境恢复后性能偏差≤5%,无永久性损伤;4. 硬件外观与功能正常,无环境导致的故障;5. 整体符合SDIO设备在工业(-20℃70℃)与消费(0℃60℃)场景的应用要求 ESPEC SH-241温湿度箱+Thermotron SE-1000振动测试仪+Tektronix示波器+吞吐量测试工具 1. 温湿度箱升温/降温速率不可过快(≤5℃/min),避免硬件因热胀冷缩损坏;2. 测试线缆在箱内部分需固定,避免振动时线缆拉扯导致接触不良;3. 湿热测试结束后,需将DUT在25℃、50%RH环境下干燥24小时再检查硬件;4. 环境测试过程中需安排人员值守,实时监控设备状态,避免异常情况扩大;5. 不同环境测试之间需间隔1小时,让DUT恢复至常温常湿状态

4.2 协议层测试用例(含操作细节与判定依据)

用例ID 测试项目 前置

4.1 物理层测试用例

用例ID 测试项目 前置条件 测试步骤 预期结果 判定标准 测试工具
PHY-001 信号完整性测试(眼图/时序) 1. DUT配置:SDIO 4.5,8位总线,624Mbps;SDIO 2.0,4位总线,50Mbps;2. 示波器差分探头连接SDIO数据总线(D0-D7)与时钟线(CLK);3. 主机持续向从设备发送固定数据(0x55AA) 1. 示波器开启眼图分析,采样率2GSa/s,捕获1000个时钟周期;2. 测量眼高、眼宽、抖动、上升/下降时间;3. 对比SD协会眼图模板,检查信号是否违规;4. 更换SDIO 1.0/3.0版本、1位/4位总线重复测试 1. SDIO 4.5:眼高≥200mV,眼宽≥0.8UI,抖动≤15%UI,上升/下降时间≤3ns;2. SDIO 2.0:眼高≥300mV,眼宽≥0.9UI,抖动≤20%UI,上升/下降时间≤8ns;3. 所有版本信号无跨模板违规;4. 时钟与数据时延差≤1ns 符合SD Specifications Part 1 V4.5物理层规范 示波器+眼图分析仪
PHY-002 总线阻抗与串扰测试 1. SDIO总线连接完成(1位/4位/8位),无数据传输;2. 阻抗分析仪连接至总线两端,串扰测试仪连接相邻数据线 1. 阻抗测量:1MHz~1GHz频率范围,步长10MHz,记录各频率点阻抗值;2. 串扰测量:向D0线注入100MHz信号,测量D1线串扰值;3. 更换不同长度总线(10cm/30cm/50cm)重复测试;4. 验证阻抗匹配器接入后的性能改善 1. 总线阻抗50Ω±10%,100MHz时反射损耗≤-18dB;2. 相邻数据线串扰≤-30dB,无跨线干扰;3. 50cm总线阻抗变化≤5Ω,串扰变化≤5dB;4. 接入阻抗匹配器后,反射损耗≤-25dB 阻抗与串扰指标符合SDIO物理层要求 阻抗分析仪+串扰测试仪
PHY-003 供电稳定性与功耗测试 1. DUT配置:SDIO 3.0,4位总线,104Mbps,IO+存储混合模式;2. 功耗测试仪串联在供电回路,示波器监测供电电压纹波 1. 测量待机时功耗,记录1.8V/3.3V供电电流;2. 满负载传输(连续读写1GB数据)时,测量功耗与电压纹波;3. 负载突变(0→100mA→0)时,记录电压波动值;4. 更换SDIO 1.0/4.5版本重复测试 1. 待机功耗:SDIO 1.0≤2mW,SDIO 4.5≤5mW;2. 满负载功耗:SDIO 3.0≤200mW,SDIO 4.5≤300mW;3. 供电纹波:1.8V≤50mV,3.3V≤100mV;4. 负载突变时电压波动≤±5%,无供电中断 符合JEDEC JESD84-B51供电规范 功耗测试仪+示波器
PHY-004 环境适应性测试 1. DUT放入温湿度箱/振动测试仪,连接测试仪器;2. 初始状态:25℃,50%RH,无振动,通信正常 1. 低温测试:-40℃保持2小时,记录通信状态与信号完整性;2. 高温测试:85℃保持2小时,重复上述测量;3. 振动测试:10~2000Hz,1g加速度,持续30分钟;4. 湿热测试:60℃+90%RH保持4小时,验证性能稳定性 1. 极端环境下,SDIO通信正常,眼图参数衰减≤10%;2. 振动测试中,无断连,吞吐量衰减≤15%;3. 环境恢复后,性能与初始状态偏差≤5%;4. 硬件无变形、腐蚀,接触良好 符合工业/消费电子环境适应性要求 温湿度箱+振动测试仪+示波器

4.2 协议层测试用例

用例ID 测试项目 前置条件 测试步骤 预期结果 判定标准 测试工具
PRO-001 设备枚举与初始化测试 1. SDIO主机与从设备(WiFi模块)连接,供电正常;2. 协议分析仪连接至SDIO总线,监控命令交互 1. 主机上电,触发SDIO初始化流程,记录枚举时间;2. 解析初始化过程中的命令(CMD0/CMD2/CMD3/CMD8等);3. 验证从设备ID、版本信息读取准确性;4. 重复枚举1000次,记录成功率;5. 更换SDIO 1.0/2.0/3.0/4.5从设备重复测试 1. 枚举时间:SDIO 4.5≤100ms,SDIO 3.0及以下≤200ms;2. 初始化命令交互成功率100%,无命令丢失;3. 从设备信息读取准确,与硬件规格一致;4. 1000次枚举成功率100%,无初始化失败;5. 跨版本枚举兼容性100% 符合SD Specifications Part 3 IO规范 SDIO协议分析仪+示波器
PRO-002 命令交互与CRC校验测试 1. DUT正常枚举,SDIO 3.0,4位总线;2. 配置主机发送CMD52(IO寄存器读写)、CMD53(块数据传输)命令 1. 发送1000条CMD52命令(读写IO寄存器),记录响应时间与错误率;2. 发送1000条CMD53命令(块大小512字节),人工注入10处CRC错误;3. 监控CRC7(命令)/CRC16(数据)校验过程,记录错误检测率;4. 验证错误重传机制是否触发,记录重传成功率 1. 命令响应时间≤1μs(SDIO 3.0+),错误率≤0.001%;2. CRC错误检测率100%,无漏检;3. 错误重传机制触发及时,重传成功率100%;4. 重传后数据传输完整,无失真 命令交互与CRC校验符合SDIO协议要求 SDIO协议分析仪+故障注入器
PRO-003 总线宽度与速率切换测试 1. DUT配置SDIO 4.5,初始1位总线,12.5Mbps;2. 协议分析仪监控总线状态,示波器监测信号切换过程 1. 主机发送总线宽度切换命令(CMD5),从1位→4位→8位,记录切换时间;2. 切换完成后,执行吞吐量测试,验证总线宽度有效性;3. 发送速率切换命令,从12.5Mbps→624Mbps,记录切换时间;4. 重复切换100次,记录成功率;5. 测试切换过程中的信号稳定性 1. 总线宽度切换时间≤50μs,成功率100%;2. 8位总线吞吐量≥550Mbps,验证切换有效;3. 速率切换时间≤100μs,成功率100%;4. 切换过程中无信号紊乱,命令不丢失;5. 100次切换无失败,无通信中断 总线切换符合SDIO 4.5协议规范 SDIO协议分析仪+示波器+吞吐量测试工具

4.3 功能与性能层测试用例

用例ID 测试项目 前置条件 测试步骤(含实操细节) 预期结果 判定标准(含量化依据) 测试工具 注意事项
FUNC-001 功能模式切换测试(IO/存储/混合) 1. DUT配置:SDIO 4.0,4位总线,连接RTL8189FTV(WiFi)+SDIO eMMC;2. 主机端加载IO与存储驱动,协议分析仪监控总线模式;3. 初始状态:IO模式(WiFi连接网络),通信正常 1. IO→存储模式切换:1. 发送模式切换命令(通过SDIO协议栈配置),停止WiFi数据传输,启动eMMC连续读写(1GB文件);2. 协议分析仪验证模式标识位变化,示波器监测总线信号切换过程;3. 确认eMMC读写正常,记录切换时间;2. 存储→混合模式切换:1. 保持eMMC读写,启动WiFi模块持续发送10Mbps数据(ping包);2. 监控总线仲裁情况(IO与存储数据分时传输),记录两种业务吞吐量;3. 验证无数据冲突,记录切换时间;3. 混合→IO模式切换:1. 停止eMMC读写,保持WiFi满速传输(100Mbps);2. 验证WiFi通信丢包率,记录切换时间;4. 多轮验证:重复模式切换流程100次,覆盖SDIO 2.0/3.0版本,记录成功率 1. 模式切换性能:1. 单模式切换时间≤20ms(IO↔存储)、≤30ms(存储↔混合);2. 100次切换成功率100%,无模式锁死;2. 业务性能:1. 混合模式下,WiFi吞吐量≥90Mbps,eMMC吞吐量≥80MB/s,无相互干扰;2. 切换过程中,WiFi丢包率≤0.1%,eMMC读写错误率0;3. 兼容性:SDIO 2.0/3.0版本模式切换成功率100%,性能衰减≤5% 1. 模式切换符合SD Specifications Part 3 IO规范(Clause 4.2模式配置要求);2. 混合模式总线仲裁符合SDIO 4.0协议(Clause 5.3总线共享机制);3. 切换过程中业务性能指标在允许范围内(丢包率≤0.1%,错误率0);4. 跨版本模式切换兼容性100%,满足实际应用场景需求 SDIO协议分析仪+WiFi吞吐量工具(iPerf3)+eMMC测试工具(FIO)+示波器 1. 模式切换前需确保当前业务数据正常收尾,避免强制中断导致数据丢失;2. 混合模式测试需控制两种业务启动顺序(先存储后IO),模拟实际使用场景;3. 跨版本测试前需重新配置主机驱动与从设备固件,确保协议匹配;4. 记录切换时间时需排除业务启动延迟,仅统计模式配置耗时
FUNC-002 跨版本兼容性测试(SDIO 1.0~4.5) 1. 主机端:支持SDIO 4.5的STM32H743(可配置不同版本);2. 从设备端:SDIO 1.1(CC2564)、2.0(BCM43362)、3.0(RTL8189FTV)、4.5(eMMC 5.1);3. 协议分析仪监控跨版本命令交互,确保初始化正常 1. 主机配置为SDIO 4.5,分别连接各版本从设备:1. 执行枚举流程,记录枚举时间与命令交互过程;2. 启动对应业务(蓝牙通信/WiFi传输/eMMC读写),测试基础功能;3. 记录各版本从设备的吞吐量与时延;2. 主机降级配置为SDIO 3.0/2.0/1.0,连接高版本从设备:1. 验证向下兼容枚举成功率;2. 测试业务性能(如SDIO 2.0主机连接SDIO 4.5 eMMC);3. 记录性能衰减情况;3. 多设备并发:1. SDIO 4.5主机同时连接SDIO 2.0 WiFi与SDIO 3.0 eMMC;2. 启动混合模式,测试并发业务稳定性;4. 异常场景验证:1. 高版本主机发送低版本不支持命令,验证错误处理机制 1. 枚举兼容性:1. 主机4.5连接各版本从设备,枚举成功率100%,枚举时间≤200ms;2. 主机降级连接高版本从设备,枚举成功率100%(协议协商降级);2. 业务性能:1. 同版本通信:吞吐量达标(如SDIO 4.5 eMMC≥550Mbps);2. 跨版本通信:主机2.0连接4.5 eMMC,吞吐量≥40Mbps(符合主机版本上限),性能衰减符合理论值;3. 并发与异常:1. 双设备并发无冲突,吞吐量衰减≤15%;2. 发送不支持命令时,从设备返回NACK,主机无崩溃;4. 功能完整性:跨版本时,CRC校验、错误重传功能正常 1. 符合SD Specifications Part 1 V4.5兼容性规范(Clause 8跨版本互操作要求);2. 跨版本枚举时间≤200ms,命令交互错误率≤0.001%;3. 跨版本业务性能≥对应主机版本理论上限的90%;4. 并发场景无通信冲突,异常命令处理符合协议错误机制 SDIO协议分析仪+STM32 HAL配置工具+iPerf3+FIO+示波器 1. 主机版本配置需通过底层寄存器修改,确保协议参数(时钟/电压)匹配对应版本;2. 高版本从设备连接低版本主机时,需确认其支持协议协商降级功能;3. 并发测试需使用独立的从设备供电,避免共用电源导致的干扰;4. 异常命令测试需提前梳理各版本命令集差异,避免注入致命错误
PERF-001 吞吐量性能测试(全版本/全总线宽度) 1. DUT配置:按版本-总线宽度组合(如SDIO 1.0-1位、4.5-8位等共12种组合);2. IO模式:WiFi模块连接5G局域网(带宽≥1Gbps);存储模式:eMMC无坏块;3. 吞吐量测试工具配置完成,与DUT网络连通 1. IO模式吞吐量(WiFi):1. 每种组合下,使用iPerf3发送10GB数据(TCP/UDP各5次);2. 记录平均吞吐量、峰值吞吐量、抖动值;3. 测试包大小对性能影响(64B/512B/1472B);2. 存储模式吞吐量(eMMC):1. 使用FIO执行连续读写(块大小128KB/1MB/4MB)、随机读写(4K/8K/64K);2. 每种组合测试5次,每次1分钟,记录平均速率与IOPS;3. 测试队列深度影响(1/8/32);3. 混合模式吞吐量:1. 选取SDIO 3.0-4位、4.5-8位两种组合,同时运行WiFi(50Mbps)与eMMC(50MB/s);2. 记录两种业务的吞吐量衰减比例;4. 数据整理:绘制各组合吞吐量对比曲线,计算与理论值的偏差率 1. IO模式(WiFi)达标值:1. SDIO 1.0-1位:≥10Mbps;SDIO 2.0-4位:≥40Mbps;SDIO 3.0-4位:≥90Mbps;SDIO 4.5-8位:≥550Mbps;2. UDP抖动≤10ms,TCP重传率≤1%;2. 存储模式(eMMC)达标值:1. 连续读:SDIO 4.5-8位≥550MB/s,SDIO 3.0-4位≥90MB/s;2. 连续写:SDIO 4.5-8位≥250MB/s,SDIO 3.0-4位≥40MB/s;3. 随机4K读:SDIO 4.5-8位≥15000 IOPS;3. 混合模式:两种业务吞吐量衰减均≤10%,无相互阻断;4. 整体偏差:各组合实际值≥理论值的90% 1. 符合SD Specifications Part 3 IO V4.5(Table 9-1 IO模式吞吐量要求)与Part 2 V4.5(Table 7-2存储模式性能要求);2. TCP重传率≤1%,UDP抖动≤10ms,满足实时通信需求;3. 混合模式衰减≤10%,符合总线仲裁效率要求;4. 实际值与理论值偏差≤10%,无性能异常衰减 iPerf3+FIO+SDIO协议分析仪+吞吐量统计工具(Python)+示波器 1. IO模式测试需确保局域网无其他干扰设备,带宽充足(≥1Gbps);2. 存储模式测试前需执行eMMC擦除操作,避免脏数据影响性能;3. 每种组合测试前需让系统稳定5分钟,避免初始化阶段性能波动;4. 记录数据时需排除前10秒与后10秒数据,取中间稳定段平均值;5. 混合模式需同步启动两种业务,避免先后启动导致的吞吐量偏差
PERF-002 稳定性与热插拔测试 1. DUT配置:SDIO 4.0-4位,WiFi+eMMC混合模式,持续传输数据;2. 热插拔测试治具安装完成,设置插拔速度5cm/s,行程10cm;3. 稳定性监控工具启动,记录系统状态与错误日志 1. 长期稳定性测试:1. 启动混合模式(WiFi 100Mbps发送+eMMC 100MB/s连续读写);2. 持续运行72小时,每小时记录吞吐量、错误计数、设备温度;3. 监控是否出现断连、数据丢失、系统崩溃;2. 热插拔测试:1. 混合模式运行中,使用治具对WiFi模块执行热插拔操作;2. 每次插拔间隔30秒,重复1000次;3. 插拔后记录设备枚举时间、业务恢复时间、错误次数;4. 验证插拔过程中eMMC业务是否受影响;3. 极限负载稳定性:1. 配置WiFi满速(150Mbps)+eMMC满速(200MB/s)+CPU 100%负载;2. 持续运行24小时,记录系统稳定性指标;4. 低功耗模式稳定性:1. 配置SDIO低功耗模式(空闲时休眠),WiFi间隔10秒发送1次数据;2. 持续运行30天,记录功耗与唤醒成功率 1. 长期稳定性:1. 72小时无断连、无系统崩溃,错误计数≤5次;2. 吞吐量波动≤5%,设备温度≤85℃;2. 热插拔性能:1. 1000次插拔成功率100%,无硬件损坏;2. 插拔后枚举时间≤200ms,业务恢复时间≤1秒;3. 插拔过程中eMMC业务无中断,错误率0;3. 极限负载:24小时运行无异常,吞吐量衰减≤20%,无数据丢失;4. 低功耗模式:1. 平均功耗≤1mW,唤醒成功率100%;2. 唤醒时间≤1ms,无通信延迟累积 1. 符合IEC 62443-4-2工业设备稳定性标准(72小时连续运行错误≤5次);2. 热插拔符合SDIO 4.0热插拔规范(Clause 6.5热插拔保护要求),1000次成功率100%;3. 极限负载下性能衰减≤20%,满足高负载应用场景;4. 低功耗模式指标符合物联网终端要求(功耗≤1mW,唤醒≤1ms) 稳定性监控工具(Stress-ng)+热插拔测试治具+功耗测试仪+温度记录仪+错误日志分析工具 1. 长期稳定性测试需确保供电稳定,避免电网波动导致的异常;2. 热插拔测试前需检查治具接触可靠性,避免插拔过程中短路;3. 极限负载测试需做好散热措施,避免设备过热损坏;4. 低功耗模式测试需关闭主机其他冗余功能,确保功耗数据准确;5. 测试过程中需实时监控错误日志,出现异常及时暂停分析
PERF-003 实时性测试(时延与响应速度) 1. DUT配置:SDIO 3.0-4位(WiFi/蓝牙)、SDIO 4.5-8位(eMMC);2. 高精度计时器配置完成(STM32 HAL_TIM,精度1μs);3. 测试平台与DUT时钟同步(NTP服务器校准) 1. WiFi模块传输时延:1. 发送端向DUT发送1000个64B测试包,每个包携带发送时间戳;2. DUT接收后通过SDIO上传至主机,主机记录接收时间戳;3. 计算时延=接收时间戳-发送时间戳,统计平均时延与最大时延;4. 测试不同传输方向(上行/下行)与负载(10%/50%/100%)的时延差异;2. 蓝牙模块指令响应时延:1. 主机通过SDIO向蓝牙模块发送1000条控制指令(如扫描/连接);2. 记录指令发送时间与模块响应时间,计算响应时延;3. 统计响应成功率;3. eMMC读写时延:1. 使用FIO执行随机4K读写(队列深度1),记录每次IO的完成时间;2. 计算读写时延,统计平均时延与99分位时延;4. 中断响应时延:1. 配置从设备触发SDIO中断(如数据接收完成);2. 记录中断触发时间与主机中断处理完成时间,计算中断时延 1. WiFi传输时延:1. 平均时延≤1ms,最大时延≤5ms(100%负载);2. 上行/下行时延差异≤0.2ms,负载变化时延波动≤0.5ms;2. 蓝牙指令响应:1. 平均响应时延≤500μs,最大≤1ms;2. 指令响应成功率100%,无响应超时;3. eMMC读写时延:1. 随机4K读平均时延≤0.1ms,99分位≤0.3ms;2. 随机4K写平均时延≤0.5ms,99分位≤1ms;4. 中断响应时延:平均≤100μs,最大≤200μs,无中断丢失 1. 符合SD Specifications Part 3 IO V4.5实时性要求(Table 10-1时延指标);2. WiFi时延≤1ms,蓝牙响应≤500μs,满足物联网实时通信需求;3. eMMC时延符合JEDEC JESD84-B51存储实时性规范;4. 中断响应≤200μs,符合工业控制中断处理要求 高精度计时器(STM32 HAL_TIM)+时间戳分析工具(Python)+FIO+SDIO协议分析仪+示波器 1. 时间戳需基于同一时钟源,避免时钟偏差导致的时延计算错误;2. 时延测试需在低干扰环境下进行,避免网络或电磁干扰影响结果;3. 每次测试发送的测试包需携带唯一标识,便于匹配发送与接收时间戳;4. 中断时延测试需关闭主机其他中断服务,确保测量准确性;5. 统计数据时需剔除异常值(如超出均值3倍标准差的数据)
用例ID 测试项目 前置条件

4.4 安全与场景化测试用例

用例ID 测试项目 前置条件 测试步骤(含实操细节) 预期结果 判定标准(含量化依据) 测试工具 注意事项
SAFE-001 总线错误注入与容错测试 1. DUT配置:SDIO 4.5,8位总线,连接eMMC 5.1与WiFi模块,混合模式运行;2. 故障注入器接入SDIO数据总线(D0-D7)与CMD线,协议分析仪监控错误处理流程;3. 初始状态:eMMC持续读写(50MB/s)+WiFi传输(50Mbps),通信正常 1. 数据位错误注入:1. 通过故障注入器在D2线注入单比特翻转错误(100MHz频率下,随机触发);2. 监控CRC16校验过程,记录错误检测时间与主机响应动作;3. 验证eMMC/WiFi数据是否丢失,记录重传耗时;2. CMD命令错误注入:1. 向CMD线注入CRC7错误(修改CMD53命令校验位);2. 观察主机是否重新发送命令,记录命令重传次数与间隔;3. 验证从设备是否误执行错误命令;3. 总线冲突注入:1. 模拟IO与存储数据同时抢占总线,制造信号冲突;2. 监控总线仲裁机制启动情况,记录冲突解决时间;4. 多类型错误组合:1. 同时注入数据位错误与CMD错误,重复测试100次;2. 记录系统崩溃次数、数据丢失量、错误恢复成功率 1. 错误检测与处理:1. 单比特错误检测率100%,检测时间≤1μs,主机错误处理时间≤10ms;2. CMD错误重传间隔≤50μs,重传3次内恢复正常,无命令误执行;2. 冲突解决:总线冲突解决时间≤20μs,冲突期间未触发系统复位;3. 数据完整性:错误注入后,eMMC读写错误率≤0.01%,WiFi丢包率≤0.1%;4. 系统稳定性:100次组合错误测试中,系统崩溃次数0,错误恢复成功率100% 1. 符合SD Specifications Part 4 Security V4.5(Clause 3错误处理机制);2. 错误检测时间≤1μs,处理时间≤10ms,满足实时容错要求;3. 数据丢失量≤0.01%,符合工业级数据完整性标准;4. 系统无崩溃,错误恢复成功率100%,达到高可靠设计要求 National Instruments PXIe-6570故障注入器+SDIO协议分析仪+eMMC测试工具(FIO)+iPerf3+示波器 1. 错误注入前需备份测试数据,避免永久性数据损坏;2. 注入错误强度需循序渐进,从单错误到组合错误,避免直接触发硬件故障;3. 测试过程中实时监控设备温度与供电状态,异常时立即停止注入;4. 记录错误注入时间点与系统日志,便于问题追溯
SAFE-002 数据加密与安全访问测试(SDIO 4.0+) 1. DUT配置:SDIO 4.0,4位总线,连接支持SDIO加密的eMMC模块与WiFi模块;2. 主机端加载SDIO安全协议栈,配置AES-256加密算法;3. 初始状态:完成设备安全认证,获取加密密钥 1. 存储数据加密测试:1. 向eMMC写入1GB敏感数据(模拟用户隐私信息),启用SDIO硬件加密;2. 读取加密后数据,验证数据完整性(MD5校验);3. 测试加密速度,记录加密延迟;4. 尝试绕过加密直接读取eMMC原始数据,验证访问控制有效性;2. 传输数据加密测试:1. 配置WiFi模块通过SDIO传输加密数据(AES-256加密的TCP包);2. 捕获SDIO总线数据,验证传输过程中数据是否加密;3. 测试加密/解密延迟,记录吞吐量衰减;3. 安全访问控制测试:1. 模拟未授权主机尝试连接SDIO从设备,发送认证请求;2. 监控从设备响应(是否拒绝访问),记录认证失败处理流程;4. 密钥管理测试:1. 触发密钥更新命令,验证密钥切换过程中数据传输连续性;2. 模拟密钥丢失场景,测试设备恢复机制 1. 加密性能:1. AES-256加密/解密延迟≤10μs,加密速度≥500Mbps(SDIO 4.0);2. 加密后数据MD5校验一致,数据完整性100%;2. 访问控制:1. 未授权主机认证失败率100%,从设备拒绝提供任何数据;2. 绕过加密读取原始数据失败,返回乱码;3. 传输安全:SDIO总线捕获的数据为加密密文,无法直接解析;4. 密钥管理:1. 密钥更新时间≤50ms,更新过程中数据传输无中断;2. 密钥丢失后可通过备份密钥恢复,恢复时间≤10s 1. 符合SD Specifications Part 4 Security V4.5(Clause 4数据加密与访问控制);2. 加密/解密延迟≤10μs,满足实时传输要求;3. 未授权访问拒绝率100%,数据防泄露能力达标;4. 密钥管理机制完善,更新与恢复流程符合安全规范 SDIO安全协议分析仪+AES加密测试工具+MD5校验工具+iPerf3+eMMC读写工具 1. 敏感测试数据需使用模拟数据,避免真实隐私信息泄露;2. 密钥存储需符合安全规范,测试完成后立即清除设备中密钥;3. 加密测试过程中关闭设备调试接口,防止调试信息泄露加密参数;4. 记录加密过程中的功耗变化,避免加密功能导致功耗超标
SCENE-001 消费电子场景测试(智能手机) 1. DUT配置:智能手机主板(Qualcomm Snapdragon 695,SDIO 3.0)+BCM43362 WiFi模块;2. 测试环境:模拟手机供电(锂电池3.7V,支持快充),连接5G WiFi网络;3. 初始状态:手机开机,WiFi正常连接,后台运行常用APP(微信、浏览器) 1. 功耗测试:1. 待机状态:关闭屏幕,WiFi保持连接(间隔10秒接收心跳包),记录1小时功耗;2. 轻负载:浏览网页(1080P图片),记录功耗;3. 满负载:WiFi满速下载(100Mbps)+视频播放(1080P),记录功耗;4. 测试低功耗模式(WiFi休眠唤醒)下的功耗与唤醒时间;2. 多任务并发测试:1. 同时运行WiFi下载(50Mbps)+本地视频录制(4K)+APP后台更新;2. 记录WiFi吞吐量、视频录制帧率、APP更新速度;3. 监控SDIO总线负载率,是否出现任务阻塞;3. 散热与稳定性测试:1. 满负载运行2小时,记录手机表面温度与SDIO模块温度;2. 测试温度升高后WiFi吞吐量衰减情况;4. 快充兼容性测试:1. 启动快充(20W),同时进行WiFi满速传输;2. 验证充电速度是否受影响,SDIO通信是否稳定 1. 功耗指标:1. 待机功耗≤5mW,轻负载功耗≤50mW,满负载功耗≤200mW;2. 低功耗模式唤醒时间≤1ms,唤醒功耗≤10mW;2. 多任务性能:1. WiFi吞吐量衰减≤10%(≥45Mbps),视频录制帧率稳定30fps;2. APP更新速度无明显下降,无任务阻塞;3. 散热与稳定性:1. 2小时满负载后,手机表面温度≤45℃,SDIO模块温度≤65℃;2. WiFi吞吐量衰减≤15%(≥42.5Mbps);4. 快充兼容性:快充速度≥15W,SDIO通信无断连,丢包率≤0.1% 1. 符合消费电子SDIO设备功耗标准(GB/T 35570-2017智能手机功耗要求);2. 多任务并发时性能衰减≤15%,满足用户体验要求;3. 温度控制在安全范围内(SDIO模块≤65℃),符合可靠性设计;4. 快充与通信兼容,无相互干扰,达到实际应用标准 功耗测试仪(Keysight N6705B)+温度记录仪+WiFi吞吐量工具(iPerf3)+视频帧率分析工具+快充测试仪 1. 功耗测试需关闭手机冗余功能(GPS、蓝牙),确保数据仅反映SDIO相关功耗;2. 温度测试需将温度探头紧贴SDIO模块,避免环境温度干扰;3. 多任务测试需控制APP数量,模拟真实用户使用场景,避免极端负载;4. 快充测试需使用原装充电器与数据线,确保测试条件符合实际
SCENE-002 工业场景测试(工业网关) 1. DUT配置:工业网关(STM32H743,SDIO 4.5)+WiFi模块(RTL8189FTV)+传感器数据采集模块;2. 测试环境:温湿度箱模拟工业环境(-20℃~70℃),粉尘测试箱(模拟车间粉尘);3. 初始状态:网关连接工业以太网,SDIO传输传感器数据(10Hz采样率),通信正常 1. 宽温环境测试:1. 温湿度箱设置-20℃、25℃、70℃三个节点,每个节点稳定30分钟;2. 启动传感器数据传输(1000条/分钟)+WiFi远程上传(50Mbps);3. 记录各温度下SDIO吞吐量、数据丢包率、模块工作状态;2. 粉尘与抗干扰测试:1. 将DUT放入粉尘测试箱(粉尘浓度50mg/m³),运行24小时;2. 同时施加电磁干扰(10V/m,800MHz~2GHz);3. 测试SDIO通信稳定性,检查硬件接口是否积尘导致接触不良;3. ESD防护测试:1. ESD发生器设置接触放电±8kV、空气放电±15kV;2. 对SDIO接口、网关外壳分别进行10次放电;3. 记录放电过程中SDIO通信状态,是否出现断连或数据丢失;4. 长期可靠性测试:1. 在-20℃~70℃循环温度(每2小时切换一次)下运行30天;2. 每天记录SDIO错误计数、吞吐量变化,检查硬件外观 1. 宽温性能:1. -20℃/70℃时,SDIO吞吐量衰减≤10%,数据丢包率≤0.1%;2. 温度循环中无设备重启,模块工作正常;2. 粉尘与抗干扰:1. 24小时粉尘+电磁干扰测试后,通信正常,无接触不良;2. 吞吐量波动≤5%,错误计数≤3次;3. ESD防护:ESD放电后,SDIO通信无中断,数据无丢失,错误率0;4. 长期可靠性:30天循环测试后,硬件无腐蚀、变形,SDIO错误计数≤50次,通信成功率100% 1. 符合工业设备环境适应性标准(IEC 62443-4-2工业网络设备要求);2. 宽温范围内性能衰减≤10%,满足工业场景温度需求;3. ESD防护达到接触±8kV、空气±15kV,符合工业ESD等级;4. 30天长期测试无故障,达到工业级可靠性要求(MTBF≥10000小时) ESPEC SH-241温湿度箱+粉尘测试箱+EMC干扰发生器+Keysight ESD3000发生器+传感器数据监控工具+SDIO协议分析仪 1. 粉尘测试后需用压缩空气轻轻清理接口,避免暴力操作损坏硬件;2. ESD测试时需确保发生器接地良好,测试枪头与SDIO接口保持规定距离;3. 长期测试需定期检查设备供电,避免中途断电导致测试中断;4. 温度循环速率需控制在5℃/min,模拟真实环境温度变化
SCENE-003 物联网场景测试(电池供电传感器节点) 1. DUT配置:物联网传感器节点(低功耗MCU+SDIO 1.1蓝牙模块CC2564+温湿度传感器);2. 供电:锂电池3.7V(容量1000mAh),模拟电池供电场景;3. 初始状态:节点处于低功耗休眠,每60秒唤醒一次发送传感器数据 1. 低功耗性能测试:1. 记录节点休眠电流、唤醒电流、数据发送时电流;2. 计算单次唤醒-发送-休眠周期的功耗,估算电池续航时间;3. 测试不同唤醒周期(30s/60s/120s)对续航的影响;2. 唤醒速度测试:1. 触发节点唤醒(外部中断),记录从唤醒到SDIO蓝牙模块就绪的时间;2. 测试1000次唤醒过程,统计平均唤醒时间与成功率;3. 通信距离与稳定性测试:1. 在开阔场地测试蓝牙SDIO通信距离(从10m到100m);2. 记录不同距离下数据发送成功率、信号强度;3. 模拟遮挡场景(墙壁、树木),测试通信稳定性;4. 电池欠压测试:1. 逐渐降低供电电压(从3.7V到2.5V);2. 测试SDIO通信是否正常,数据是否完整,节点是否正常关机 1. 低功耗指标:1. 休眠电流≤10μA,唤醒电流≤5mA,发送电流≤20mA;2. 60s唤醒周期下,电池续航≥30天(1000mAh电池);3. 120s唤醒周期下,续航≥60天;2. 唤醒性能:平均唤醒时间≤1ms,1000次唤醒成功率100%;3. 通信性能:1. 无遮挡100m内通信成功率100%,信号强度≥-70dBm;2. 遮挡场景下(3面墙壁),50m内成功率≥95%;4. 欠压保护:供电电压≥2.8V时通信正常,2.5V时正常关机,数据无丢失 1. 符合物联网节点低功耗标准(IEEE 802.15.4低功耗要求);2. 唤醒时间≤1ms,满足物联网实时响应需求;3. 通信距离与稳定性符合户外物联网应用场景;4. 具备欠压保护机制,数据完整性100%,达到物联网设备可靠性要求 高精度电流表(Keithley 2400)+电池续航测试工具+蓝牙信号分析仪+电压可调电源+数据完整性校验工具 1. 低功耗测试需屏蔽外部电磁干扰,避免干扰导致电流测量误差;2. 唤醒测试需使用高精度计时器,确保唤醒时间测量准确;3. 通信距离测试需选择无干扰场地,记录测试时的天气与环境条件;4. 欠压测试需缓慢降低电压(0.1V/分钟),模拟电池自然放电过程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

暂无评论

您必须登录才能参与评论!
立即登录
none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