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 年的中国战场,已经打了四年多。日本人在华北、华中啃了不少硬骨头,却始终没能彻底打通南下的通道。1941 年初,日军第十一军司令官阿南惟几憋了股劲,想在赣西搞一场突袭,一方面是为了摧毁中国军队在赣西的补给基地,另一方面也是想趁着太平洋战争还没全面爆发,在华中华南捞点 “战果”,给国内交差。阿南惟几这次选的目标,是江西的上高。为啥是上高?这地方看着不起眼,却是湘赣公路和赣粤公路的交汇点,相当于赣西的 “十字路口”。为了打这一仗,日军凑了三个师团的兵力,加起来大致两万五千人,还配了不少重武器,甚至调来了几架飞机负责空中掩护。

指挥官是日军第三十四师团师团长大贺茂,这家伙在华北打过不少仗,性子急,总想着速战速决,这次阿南惟几主攻的任务交给了他,他心里早就憋着一股劲,想早点拿下上高,好回去邀功。而中国这边,负责防守赣西的是第九战区副司令长官,兼第十九集团军总司令罗卓英。他早就料到日军可能会盯上赣西,从 1940 年底开始,就带着部队在赣西的山地里修工事:挖战壕、筑碉堡,还在公路两旁的山上埋了不少地雷。不过罗卓英手里的兵力不算充裕,总共也就四个军,大致四万多人,而且装备比日军差远了,主要还是靠步兵拿着步枪、手榴弹跟日军拼。

1941 年 3 月 15 日,日军先从南昌附近动了手。他们的计划是:先让第三十三师团和独立混成第二十旅团,把中国军队的兵力吸引开,然后大贺茂的第三十四师团趁机突破防线,一举拿下上高。战斗刚打响的时候,日军的攻势的确 猛。3 月 16 号那天,日军的飞机在天上盘旋,对着中国军队的阵地扔炸弹,炸弹一落地,就扬起一大团尘土,日军的坦克在公路上开得很快,中国军队的战壕根本挡不住,有些士兵只能抱着炸药包往坦克底下冲,有时候炸药包炸响了,坦克停下来了,可冲上去的士兵也没了踪影。不过罗卓英早就料到日军会玩 “声东击西” 的把戏。他看着前线送来的战报,知道日军第三十三师团和独立混成第二十旅团只是 “佯攻”,真正的威胁是大贺茂的第三十四师团。

于是他一边命令部队假装跟第三十三师团、独立混成第二十旅团 “死磕”,故意放慢撤退的速度,让日军以为中国军队已经被牵制住了;另一边,他悄悄把主力部队 —— 第七十四军、第七十军往湘赣公路沿线集结,就等着大贺茂的第三十四师团钻进来。第七十四军是当时中国军队里的 “王牌”,军长王耀武才三十多岁,打起仗来又狠又准。接到命令后,王耀武带着部队连夜往上高方向赶,士兵们背着步枪、扛着机枪,在山路上急行军,谁也不敢停下,他们都知道,这一仗要是输了,赣西的防线就垮了,后面的老百姓就遭殃了。

3 月 20 号左右,日军第三十三师团和独立混成第二十旅团开始往回撤。可这时候,大贺茂的第三十四师团,已经沿着湘赣公路冲到了上高东北边的泗溪镇,离上高只有不到三十公里了。大贺茂看着地图,觉得胜利就在眼前,他给阿南惟几发了封电报,说 “已突破敌军防线,不日即可占领上高”。可他不知道,罗卓英早就布好了一个 “口袋阵”,就等着他往里钻呢,上高会战最惨烈的阶段,马上就要来了。

这是史上最惨烈的上高战役,3 月 22 号的清晨,日军长官大贺茂下令发起总攻。日军的山炮先对着中国军队的阵地轰了半个多小时,炮弹像雨点一样砸在阵地上,战壕被轰平了,碉堡被炸塌了,阵地上的泥土都被染成了黑色。接着,日军的步兵端着刺刀,分成几波往阵地上冲,坦克在前面开路,飞机在天上扫射,整个泗溪镇瞬间变成了一片火海。防守泗溪镇的是第七十四军第五十七师,师长余程万是个出了名的 “硬骨头”。战斗打响前,余程万在阵地上对士兵们说:“咱们五十七师的阵地,就是上高的大门,门要是破了,后面的老百姓就完了。

今天咱们就是死,也得把这门守住!” 日军第一次冲锋的时候,第五十七师的士兵躲在掩体后面,等日军冲到离阵地只有几十米的时候,余程万一声令下,机枪、步枪一起开火,手榴弹像冰雹一样扔向日军。冲在最前面的日军倒了一片,后面的日军愣了一下,又接着往上冲,有的日军甚至踩着同伴的尸体往前爬。双方在阵地上展开了白刃战,刺刀碰撞的 “叮叮当当” 声、士兵的喊杀声、惨叫声混在一起,泗溪镇旁边有个小山坡,叫猪婆山,是整个阵地的制高点,只要守住猪婆山,就能俯瞰整个泗溪镇,日军就很难突破防线。负责防守猪婆山的是第五十七师一七一团三营,营长叫张灵甫。张灵甫带着全营士兵在猪婆山上挖了三道战壕,还在战壕前面埋了密密麻麻的地雷。

3 月 23 号那天,日军聚焦了一个联队的兵力,还调来了三辆坦克,专门攻打猪婆山。飞机对着猪婆山扔了十几颗炸弹,山头上的树木被炸得只剩下光秃秃的树干,泥土都被翻了一遍。接着,日军的坦克往山上冲,可猪婆山的坡很陡,坦克爬得很慢,张灵甫趁机下令士兵用反坦克步枪射击,虽然反坦克步枪的威力不大,但打在坦克的履带和观察窗上,还是能让坦克停下来。眼看日军就要突破防线,三营的班长抱着一捆手榴弹就冲了上去。“轰隆” 一声巨响,坦克的履带被炸断了,停在原地不动了。就这样,张灵甫带着三营在猪婆山上守了三天三夜,日军发起了十几次冲锋,都没能拿下猪婆山。

阵地上的士兵越来越少,有的班只剩下两三个人,弹药也快用完了,他们就捡日军的子弹、手榴弹接着打。到了 3 月 25 号晚上,张灵甫自己也负了伤,胳膊被弹片划了个大口子,鲜血直流,可他还是咬着牙在阵地上指挥,直到第七十四军的援军赶过来,才把日军赶下山去。这时候,大贺茂才发现自己上当了 —— 原本应该撤退的中国军队不仅没退,反而越打越多,他的第三十四师团被夹在了上高东北的山地里,进也不是,退也不是。

更要命的是,日军的补给线被中国军队切断了,士兵们的粮食快吃完了,弹药也越来越少,连喝水都成了问题。阿南惟几在南昌得知消息后,急得直跺脚,赶紧下令让已经撤退的第三十三师团掉头回来,接应大贺茂突围,可第三十三师团在往回赶的时候,遭到了中国军队的伏击,3 月 26 号,罗卓英见时机成熟,下令发起总反攻。中国军队从四面八方涌上来,第七十四军在正面猛攻,第七十军和第四十九军在两翼包抄,把日军第三十四师团围在了上高的一片狭长地带里。

这是史上最惨烈的上高战役,敌我双方虽然兵力悬殊,可在面对日本侵略者的时候,先辈们拼死进行了抵抗,战斗打得最激烈的时候,上高县城北边的敖阳镇成了 “血肉磨坊”。日军想从敖阳镇突围,中国军队则死死守住阵地,双方在镇子里的大街小巷里展开了巷战。到 3 月 28 号的时候,日军第三十四师团已经快撑不住了,大贺茂给阿南惟几发了封紧急电报,说 “部队伤亡惨重,弹药耗尽,请求紧急支援”。阿南惟几没办法,只能派飞机给大贺茂空投弹药和粮食,可许多空投的物资都落在了中国军队的阵地上,成了中国军队的 “补给”。

3 月 29 号,日军第三十三师团终于突破了中国军队的防线,赶到了敖阳镇附近,跟大贺茂的第三十四师团汇合。大贺茂见援军到了,赶紧下令突围,沿着湘赣公路往南昌方向撤退。中国军队则在后面紧紧追赶,一路上不断伏击日军,日军边打边退,伤亡越来越大,连重武器都顾不上带,扔了一路。4 月 2 号的清晨,罗卓英收到了前线送来的战报:日军第三十四师团和第三十三师团,已经沿着湘赣公路往南昌方向逃窜,中国军队正在全力追击,一路上收复了之前被日军占领的泗溪、敖阳、高安等城镇。这场打了将近二十天的会战,打得有多惨烈?从双方的伤亡数字就能看出来:中国军队伤亡了两万多人,日军伤亡一万五千多人,其中被打死的有六千多人,还被中国军队俘虏了一百多个士兵,缴获了二十多门火炮、十几辆坦克,还有大量的步枪、机枪和弹药。

在打扫战场的时候,士兵们在猪婆山的阵地上发现了许多中国士兵的尸体,有的士兵还保持着射击的姿势,手指还扣在扳机上;有的士兵紧紧抱着日军的尸体,嘴里还咬着日军的耳朵,他们是跟日军同归于尽的。上高会战的胜利,对中国军队来说,意义重大。这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在赣西地区取得的一次重大胜利,不仅守住了上高这个战略要地,打破了日军妄图摧毁赣西补给基地的计划,还极大地鼓舞了全国军民的抗战士气。从那后来,第七十四军的名声传遍了全国,成了中国军队里的 “王牌中的王牌”。对日军来说,上高会战是一次不小的打击。阿南惟几本来想靠这场会战 “露脸”,结果却损兵折将,不仅没能拿下上高,反而让日军在赣西的实力大减。更重大的是,上高会战让日军意识到,中国军队虽然装备差,但战斗力很强,想要快速占领中国的计划根本不可能实现。

上高会战结束后,罗卓英在会上高县城外修建了一座纪念碑,上面刻着 “上高会战阵亡将士纪念碑” 几个大字。每年的 3 月 25 号,当地的老百姓都会去纪念碑前献花,缅怀那些在战斗中牺牲的士兵。直到今天,上高会战的故事还在当地流传着。老一辈的人会给年轻人讲当年的战斗有多惨烈,讲那些士兵有多勇敢,告知他们:今天的和平来之不易,是无数先烈用鲜血换来的,必定要好好珍惜。而那些在战斗中牺牲的士兵,虽然他们的名字可能已经被人忘记,但他们的精神,就像上高的山一样,永远矗立在人们的心中。视频到这里就结束了,喜爱的朋友我们下期见吧!



太厉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