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主流 Agent 开发框架及核心功能异同点,开发场景选择

各主流 Agent 开发框架及核心功能异同点,开发场景选择


一、Agent主流框架介绍

当前主流的 Agent 开发框架主要围绕 多 Agent 协作、工具调用、任务拆解、状态管理 等核心能力设计,适用于不同场景(如对话式 Agent、自动化任务 Agent、分布式协作 Agent 等)。以下是最流行的框架对比,涵盖核心特性、信息传递方式及异同点分析:

各主流 Agent 开发框架及核心功能异同点,开发场景选择

二、核心差异点分析

各框架的差异主要聚焦在 Agent 协作模式、信息传递机制、状态管理能力、适用场景 四个维度,以下是关键对比:

1. Agent 协作模式:“手动组合” vs “自动协作”

这是框架最核心的差异,决定了开发效率和适用场景

  • 手动组合型:框架提供组件,需开发者手动定义 Agent 间的交互逻辑
    代表框架:LangChain、LangGraph
    • LangChain:多 Agent 需通过 “Chain” 或 “AgentExecutor” 手动串联(如 “问答 Agent → 工具调用 Agent → 结果汇总 Agent”),无内置协作规则;
    • LangGraph:通过 “图结构” 手动定义节点(Agent)的触发条件(如 “若任务未完成,跳转至工具调用 Agent;若完成,跳转至结果返回 Agent”),协作逻辑可视化但需手动设计。
  • 自动协作型:框架内置协作机制,Agent 可自主对话或按规则交互
    代表框架:AutoGen、MetaGPT
    • AutoGen:Agent 间通过 “对话轮次” 自动协作(如 UserProxy Agent 提出需求,Assistant Agent 生成方案,FunctionCaller Agent 执行工具调用,无需手动定义每一步),支持 “人类介入修正”;
    • MetaGPT:按 “软件工程流程” 固化 Agent 协作顺序(产品经理 Agent 输出 PRD → 架构师 Agent 输出设计 → 工程师 Agent 写代码),Agent 职责固定,协作流程无需手动配置。

2. 信息传递机制:结构化 vs 非结构化,共享状态 vs 消息驱动

Agent 间的信息传递直接影响协作效率和灵活性,主要分为两类:

(1) 共享状态 / 内存(State/Memory Sharing)

  • 原理:多个 Agent 读写同一个 “全局状态容器”(如键值对、数据库),通过修改或读取状态实现信息同步;
  • 代表框架:LangGraph、LangChain(部分)、AutoGPT
    • LangGraph:核心是 “Graph State”(如 {“task”: “写报告”, “data”: “…”, “result”: “…”}),所有节点(Agent)可读取或更新该状态,状态支持分支(如不同 Agent 处理不同子任务)和持久化;
    • AutoGPT:通过 “Memory” 模块存储任务历史、中间结果,所有 Agent 共享该内存(如 “搜索 Agent” 将结果存入内存,“写作 Agent” 从内存读取数据生成内容)。

(2)结构化消息传递(Structured Message Passing)

  • 原理:Agent 间通过 “定义好格式的消息” 通信,消息包含 “发送者、接收者、内容、指令类型” 等字段,类似 “Agent 间的邮件”;
  • 代表框架:AutoGen、MetaGPT、MAF
    • AutoGen:消息是 JSON 格式,包含 role(角色,如 user_proxy/assistant)、content(内容)、function_call(工具调用指令,如 {“name”: “search”, “parameters”: {“query”: “2024 GDP”}}),Agent 按角色解析消息并响应;
    • MetaGPT:消息是 领域特定结构化数据(如产品经理 Agent 输出 “PRD 消息”,包含需求描述、功能列表;架构师 Agent 基于该消息输出 “架构设计消息”),消息格式与 Agent 职责绑定;
    • MAF:基于 AMQP 消息队列 传递结构化消息,支持跨服务 / 跨语言 Agent 通信(如 C# 写的监控 Agent 向 Python 写的执行 Agent 发送任务消息)。

(3)轻量函数调用(Lightweight Function Calling)

  • 原理:Agent 间通过 “函数参数” 传递信息,本质是 “同步函数调用”,无独立消息格式;
  • 代表框架:LangChain(单 Agent 扩展)
    • 例如:LangChain 的 Agent 调用 Tool 时,直接将 “工具参数”(如搜索关键词)作为函数参数传递,工具执行后将结果以 “函数返回值” 传递回 Agent,无多 Agent 间的复杂消息交互。

3. 状态管理能力:弱状态 vs 强状态

状态管理决定框架能否处理 “多步骤、分支、循环” 的复杂任务:

  • 弱状态框架:无统一状态管理,依赖 LLM 记忆或简单变量传递,适合短流程任务;
    代表:AutoGen(默认)、AutoGPT、LangChain(基础版)
    • AutoGen:默认不持久化状态,对话历史仅保存在内存中,任务结束后状态清空;若需持久化,需手动集成数据库;
    • AutoGPT:状态(Memory)支持本地存储,但无分支 / 循环控制(如无法根据任务结果动态调整流程)。
  • 强状态框架:内置状态持久化、分支、循环能力,适合长流程、多分支任务;
    代表:LangGraph、MetaGPT、MAF
    • LangGraph:状态基于 “图结构” 存储,支持 “条件分支”(如 “若数据不足,分支到数据采集 Agent;若数据足够,分支到分析 Agent”)和 “循环”(如 “若结果不满足,重新调用工具”),状态可存入 Redis / 数据库;
    • MetaGPT:状态与 “任务阶段” 绑定(如需求阶段、设计阶段),每个阶段的输出作为下一阶段的输入,状态自动持久化到本地文件或数据库,支持任务中断后恢复。

4. 适用场景:通用 vs 垂直领域

  • 通用型框架:无固定领域,可灵活适配各类 Agent 开发;
    代表:LangChain(工具链灵活)、LangGraph(流程灵活)、AutoGen(协作灵活)
    • 适合场景:对话机器人、文档问答、自定义工具调用(如 “查天气 + 订酒店” 组合任务)。
  • 垂直领域框架:针对特定场景优化,内置领域知识;
    代表:MetaGPT(软件工程)、MAF(企业协作)、SuperAGI(个人自动化)
    • MetaGPT:内置 “软件开发流程” 和 “专业 Agent 角色”,生成软件的效率远高于通用框架;
    • MAF:集成微软 Azure/Teams 生态,适合企业内部 Agent 与现有系统(如 CRM、OA)对接。

三、总结:如何选择框架?

  1. 若需快速实现多 Agent 自动协作(如代码生成、数据分析):优先选 AutoGen(无需手动设计流程,支持人类介入);
  2. 若需开发软件生成、复杂任务拆解(如写报告、做方案):优先选 MetaGPT(内置领域流程,减少重复开发);
  3. 若需灵活定义 Agent 流程(如多分支、循环任务):优先选 LangGraph(图结构可视化,强状态管理);
  4. 若需轻量级单 Agent 开发(如简单工具调用、对话):优先选 LangChain(组件丰富,学习成本低);
  5. 若需企业级部署与生态集成(如对接微软系统):优先选 MAF(安全管控、大规模部署支持);
  6. 若需开源且可视化管理(如个人自动化任务):优先选 SuperAGI(界面操作,无需深入代码)。

四、关键共识:所有框架的信息传递核心

无论框架差异如何,Agent 间传递信息的本质都是 “上下文 + 指令” 的结构化传递

  • 上下文:历史对话、中间结果、任务状态(确保 Agent 理解当前场景);
  • 指令:工具调用命令、任务类型、协作要求(确保 Agent 知道 “做什么”)。
    区别仅在于 “如何封装这些信息”(共享状态 vs 结构化消息)和 “如何触发传递”(手动定义 vs 自动协作)。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

1 条评论

您必须登录才能参与评论!
立即登录
  • 头像
    曾寂此 投稿者

    收藏了,感谢分享

    无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