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30年代,著名建筑师密斯凡德罗曾说过“less is more”,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这句话似乎有着更深刻的寓意。热巢网(rechaos.com),由两位LSE(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毕业生,穆青和Fabian Heimburg在2015年年初创办,是一个以内容分享为主的资讯网站。在热巢看来,“互联网上有大量易于传播的内容,但90%的好内容无人问津”,因此,热巢抓住的商机就是“挖掘被人忽视的内容,推送给目标读者”。
热巢是什么
目前互联网上最具病毒传播性的内容是什么?是“duang”?是黑蓝裙子?还是“橘子哥”?在这些互联网段子出现前,你从不会觉得自己会对成龙的头发感兴趣?不会知道自己可能是个色盲?不会知道一个icloud账户会引发什么?而这些,都是热巢所热衷创造的产品类型。实际上,他们在操作一台“数据挖掘机”,将科技应运到编辑流程,生产“最容易让受众分享”的内容,最后推送给目标群体。“我们发现,大多数用户根本不知道自己的阅读喜好是什么,他们的接受与否完全取决于内容本身,”联合创始人穆青表明。用户对内容好坏的“无意识状态”给了热巢许多可能性。
“一中一西”的搭配,热巢似乎更清楚世界媒体发生着怎样的更迭。他们发现,以科技为核心的新媒体(如Buzzfeed、Upworthy)正在超越传统媒体(如《纽约时报》) BuzzFeed将信息包装再推送到社交网站的商业模式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它以约10亿美元的身价和每月近2亿的流量,成功干掉了老牌的纽约时报。而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开设了一门《计算新闻学》,教授如何使用计算机技术辅助进行新闻报道;在中国,同样的情况也在发生,新型数据媒体公司(如新闻聚合产品),如今日头条这样的产品在媒体排序里占据超级具有优势的位置。不难发现,如今,用户不再抱怨他们无处找内容,而是内容太多了,而这正是web3.0时代给的一个机会:通过基于社交排名和机器算法找到有价值的内容,而媒体的核心仍是编辑。
热巢怎么做
热巢的产品依赖于解决两个问题:怎么找到有潜力的内容?怎么编辑有价值的内容?解决第一个问题,就必须理解什么是数据挖掘。就好比在茫茫的信息大海中,驾驶一辆数据挖掘机,把有潜在价值的信息提取出来。热巢说,他们依托数据专家的力量,用一整套搜索引擎,在用户使用微博、QQ等账号体系登录后,机器算法会按照关键词等元素来判断用户的兴趣与爱好,从全网范围内抓取内容,最后提供给编辑进行再加工。
在编辑环节:热巢通过内容列表形式(图片配简练文字),将价值元素植入(如情感元素、社交货币、实用价值等等),从而可以适配在多种场景下的阅读,如手机阅读。热巢发现,人们在朋友圈分享的内容就好比他们的社交货币,可以用来标榜自己的性格,更可以向外界传递信息,塑造自我形象。当用户分享“听听世界上最知名的15个企业家”时,他们可能传递出的是自己虚心学习的姿态。用户还会对有情感元素的内容产生共鸣,如“这18张难以置信的图片,每一张都牵动人心”。又或者是实用价值,一些被人们忽视的生活小贴士,如“这11种养生茶,你都喝对了吗?” 这些有着社交元素的内容很容易引起用户共鸣,并产生转发行为。
实际上,要做到“准确向用户提供相关性内容”是一件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的事情,需要在移动终端卷起一场关于机器学习算法和数据的跟踪的革命。 在美国,在2000年初就产生了新闻聚合产品。而在中国,今日头条完成了数据媒体公司的根据用户兴趣进行推送的目标,而热巢则打算在这条路上走得更远一些,将科技与内容编辑整合,传播最容易分享得内容。
就像前面所说的,热巢将自己定位于“一半媒体,一半科技”,这也给他们的广告营销提供了绝好的契机,“我们的创意团队会编辑原生广告,这可以跳过中间的广告公司,我们还会进行广告数据的跟踪”,联合创始人Fabian表明。除了传统的广告收费模式CPM(Cost per Mile,每千人成本)或CPC(Cost per Click,每点击成本 ),热巢更希望采用一种以用户互动时间为衡量指标来收费。简而言之,在什么样的情况下,用户会自主转发广告内容。
在竞争激烈的媒介市场,热巢的创业的信心来源于哪里?或许是他们看好数据媒体公司在中国发展的潜力,如何影响用户看什么,怎么看,如何让用户分享内容,如何在内容中生产广告。或许他们在顺应互联网从Internet Technology过渡到Data Technology,数据能协助了解用户,也能协助编辑内容。如果每天只分享一条有价值的内容,对于热巢而言,这亦是有滚雪球般的意义。他们的目标是,做中国内容分享量第一的媒体。目前热巢团队还在和一些投资人接洽中,“我们希望在得到资本扩充的同时,也对投资人带来的资源有所期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