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
VMware公司全球副总裁、大中华区总裁宋家瑜
嘉宾:
中国电信云公司首席技术官 广小明
联想集团副总裁 李祥林
浪潮集团副总裁 胡雷钧
宋家瑜:刚刚我自己在下面听完我们的总裁讲的时候,不知道大家的感受是什么,实则我觉得除了这些讯息以外,更重大的是他个人对中国市场的一个理解跟他的热忱。我常常说在这样一个公司里面工作兴奋感,不仅仅是VMware是一个创新的公司,它的许多领先世界,甚至颠覆性技术的创新,更重大的是这个企业内部的氛围。这个氛围可能就要从它的领导者开始,它的领导者的风格就决定了这个公司整体运作的成效。所以我也超级的高兴再一次看到帕特的表达,我们的总裁这已经是他第31次来中国。我信任一些大的跨国公司的总裁来过中国这么多次也是很少见的,再一次谢谢帕特这次能来,以及他的持续性对于中国的关注和个人的热忱。
接下来的环节很高兴跟我三位很好的合作伙伴,同时也是三位很好的朋友进行访谈。刚刚帕特跟大家分享了市场的趋势和环境,中国电信身为龙头企业,尤其是我看到一些资料,中国所谓IDC的数据中心,恐怕中国电信在中国市场中占了40%以上。包括政企的客户他们托管的数据中心将近70%都是在中国电信。中国电信我也了解,这几年也一直致力于云服务方面。请广总谈一下针对云的趋势你们是不是也有一样的见解,以及你们在宏观上的布局是什么样的?
广小明:刚刚从帕特的演讲中,我们看到了VMware一直是世界领先的从虚拟化软件一直到目前云的厂商。从我们自己实践的过程当中来看,3年之前中国国内传统的一些通信运营商,他还是关注在IaaS之下的部分,像机房、机架、带宽这一类的基础设施。但是随着市场规模的发展,必定会有一个瓶颈,不管是我们的机房,还是我们的带宽,从全国的覆盖程度来看到了必定阶段的时候,我们就需要找到下一个发展阶段的突破口。3年之前我们就决定大规模的走向托管之上的云和大数据以及CDN的方向。通过2年左右的实践,大家面临的一个取舍或者说方向的选择都是一样的,一条腿我们在拼命的走公有云,由于公有云是需要规模的,如果你没有必定的规模是验证不了这个技术的,所以我们一条腿在走公有云。还有强劲的政企渠道,原来在托管服务基础之上我们还提供了大规模的私有云给不同的客户群体,政府的、金融的、物流的。在这中间我们就发现出现一些问题了,不管是客户角度的,还是作为云服务提供商角度的,冲突慢慢就出现了。
云服务提供商我们在思考能不能把公有云方面的技术,直接进入到私有云,提供给这些行业客户,但行业客户在接收上面的跨度就极大了,而且他的需求有的时候是截然不同的。所以从去年开始慢慢的大家又把眼睛放在中间状态——混合云。今天的主题上面有一个and和合。
宋家瑜:联想集团不用我多介绍,最近我感觉很兴奋的是,上次参与他们的盛会,他们也提到了除了在全球的PC领域已经是到达了牛耳的地位以外,他们也是完成了IBM服务器收购。他们也定位出了全面发展的方向,下面请李祥林跟大家分享一下联想对这种趋势的见解,以及在宏观上怎么布局,针对未来的发展。
李祥林:谢谢各位同仁来参与这个会议。对于我来讲,这已经是再一次来参与了,还是超级的骄傲,能够大家在一起开这个盛会。我今天尽量简短的条块性的讲几点。
第一,我听到许多朋友讲说云已经快过时了,已经不再是一个新鲜的词。它多么重大,我不想再说了,有许多专家业界的同仁都在讲,今天我不想讲这个。
第二,联想在云的方面,在9月22号的时候我们发布了腾云计划,也很高兴邀请到宋先生来站台,今天我是配合宋先生来站台的。
第三,这两年我们在VMware的支持下拓展VMware的云服务业务做的还是很快的,这也是为什么我能够在台上的缘由。主要是两个方面,第一方面,让我想起在2000年左右的时候,互联网兴起的时候,对于广大的消费者最大的挑战是什么?是惧怕,你说的再简单,但是第一步怎么过去,是不行的。2000年的时候我们做了一个千禧机,是把互联网的接入跟电脑很好的整合好后来给客户的一个整合解决方案,消费者不需要干任何事。传统的CIO和公司转过去的第一步也是超级困难的,对于联想来讲这些年的转型体会超级深刻,真的是掉了一层皮,团队大部分人都已经离开了,不是说不好,而是这个时代变了,就是一层窗户纸但是转不过去,我认为今天也是一样。在这块联想有庞大的服务体系能够做整合解决方案的交付,客户不需要做更多的操心。
我的这个体系可以很好的协助客户交付好,出问题我们可以一起管,这是我们能够做到的很好的一点,可以有价值。
刚才帕特介绍的时候,VMware也在超级机智的跟上游进行合作。我们今年年初跟温州医学院下的附属医院做了一个合作,做了一套方案,进行标准化。品牌是我们去做的。今年给他们做完之后,在市场赢得了几个单子,这是通过大家的智慧来共同做生意,我们也玩的很开心,希望更多的合作伙伴跟我们一起来工作,就像跟VMware一起来工作一样。
宋先生也说到了整合的解决方案我们不仅在一起往前推进,IBM X86的服务器在全球都是一支超级优秀的团队、品牌和服务器,技术转到我们,我们如虎添翼,能够极大的增强我们的竞争力。希望我们能够重复当年2005年并购Think PC的成就,在全球能够把我们的服务器做到NO.1,加速市场转型的步伐,给我们的客户提供解决方案,也跟我们的合作伙伴一起把饼做的更大,完成转型。
宋家瑜:特别谢谢李总的分享,超级的深入浅出。大家知道这几年浪潮的成长创新也都是大家有目共睹的,我们也超级高兴在今年的全球大会上,在旧金山的时候,有2万多全球的客户伙伴在现场,我们宣布了跟浪潮的合作。接下来请胡总跟大家分享一下,整个浪潮集团在这一波的趋势里面你们自己的见解是什么,以及你们自己的定位是什么?
胡雷钧:帕特的主题演讲概括力超级强,基本上把未来几年整个业界的发展方向都规划清楚了,它不仅仅是一个远景,更多的是愿景,是一个近期内我们可以看到的愿景。对于一个做计算机的人,尤其是做后台、服务器存储、网络后台的人,我们希望能够提供给用户的东西希望是一个平的,用户自取其用就可以了。
实际上这个实现路径在过去的这几年来慢慢的也越来越清楚了,我们在上一周的周末,也是我们自己的大会上公布了融合架构的概念。融合架构的概念就是为未来的软件定义数据中心,或者说未来的云计算提供平台,这个平台有两个基本的概念,一个是在软件层面,就是软件定义,软件定义的计算就是虚拟机,软件定义的网络、软件定义的存储。三个软件定义的概念包括了我们在软件层面未来平台基本的构成,是一个三位一体的概念。
刚才帕特在讲VMware在这方面都已经有了超级完善的解决方案。在硬件方面未来软件定义数据中心基础平台基本的概念是硬件可重构,硬件可重构意味着面向互联网用户、面向企业用户、面向私人用户各种不同类型的用户,我们可以从我们硬件的资源池里面定义出用户所需要的个性化的硬件平台,与上层软件定义的网络、软件定义的计算、软件定义的存储,软件层面结合起来,就形成了一个在未来可自动化的分配,可自动化使用的一个软件定义的数据中心的一个虚拟化的层面。
通过虚拟化这一层面,对于我们所有的用户来讲,他会有一个超级良好的用户体验。这个用户体验就是帕特所讲的业态化,就是要把原先的固体的边界比较清楚的各类的计算设备,原来我们一想到硬件平台就想到服务器、交换机和存储,后来可能你是一个统一的计算平台,在软件定义的基础架构之下,在上层软件定义的基础之下,我们按需所取,以柔软的方式从一个大型的计算池里选取我们需要的计算能力,选取我们需要的网络能力和网络架构,选取我们需要的存储。这是融合架构未来我们期望实现。
目前我们分了三步走,第一步是实现必定程度的融合,再下一步软件定义就是我们最近宣布跟VMware合作的,这是我们在生态环境方面的一个整合。再未来到第三代,我们就可以实现面向公有云、私有云,面向可重构的硬件,面向可重构的网络、可重构的计算、可重构的存储,来实现的业态化的软件定义的数据中心和云计算的技术平台。谢谢大家!
宋家瑜:谢谢胡总。感觉到他们三位在他们的领域里面一直是领导的厂商,他们对趋势也有一样的见解。另外我更感受到他们三位代表的不仅仅是他们的个人,也代表了他们本身的集团公司,对于整个中国市场客户和伙伴们的关注。
第二个问题很实际,许多在场的贵宾们可能心里也在想,愿景很好,三位能不能分享一下这个事情怎么样实际的落地,你们有没有一些跟客户合作的实例,跟客户分享一下。先请广总。
广小明:云最终是需要被客户所接受的,不管是对于移动终端的公众的用户,还是对于企业作为IT设施的用户。但用户在接受云,特别是在国内我们过去这一段时间的经历来看,一方面是云服务提供商,目前这个阶段你能够提供什么样的服务状态和原来从企业级IT演进过来的,这两方面需要找到结合点,这是决定下一阶段云是否能够规模的被公众用户或者是一些企业客户大规模接受的很重大的一点。
我们作为云服务提供商大家的经历都是差不多的,面临的问题都是一样的。我们以一个公共的资源池去提供一种普遍性的服务,也就是说这个我不是给某一个客户去定制的,是一个普遍的服务,用户去使用的时候,而且是不同的用户,我是不知道这些用户对下面所谓的三大资源,计算的、存储、网络的这三大资源使用的模型是什么样的,这个是没法预测的。所以对公有云最大的一个挑战就是一套公共的基础设施去适应不同的应用场景,然后导致下面所有的资源……由于我是没有去做这个预测,所以资源的抢占和资源的公平性的使用,这个是很大的一个灾难。
到了企业,企业的IT基本上是成型的,有些是计算密集的,有些是一些IO密集的,有一些是网络密集的,我们会有一个很清楚的规划,所以可以提出一套很适合的方案。我们在进入一些企业网络,原来它的基础设施不管是自建的,还是通过我们的引导进入到托管的环境还是云的环境,往往需要经历这么两个过程。第一部分,需要对原来企业IT的整个系统做一个重新的梳理和审视,看一下哪一部分的应用可以切管,哪一部分应用是适合于还留在现有的基础设施里面。审视完这个,我们就可以在公共的资源池以混合云的形态提供他这部分资源。如果说恰巧原来的基础设施里面也是有VMware的解决方案或者其他厂商的解决方案,就会加上一个广域网,由于混合云最关键的地方是在广域网这一侧。原来作为通信运营商我们只是以标准的专线或者IP三层的VPN去提供广域网,这个是不大适合于目前强调在线的方式,强调弹性的方式去提供的。所以我们也在配合在做整个中国电信广域网SDN的方案,这样广域网的连接也可以跟着云资源的连接可以在线,可以是一个弹性伸缩的模式。这样就基本解决了目前混合云去适应企业IT在当前这个阶段向云的方向去转型的时候,普遍的一个市场的需求。我们做的案例基本上大多数都是在做这些企业的私有云,企业私有云一部分的边缘性的服务,或者是企业非关键类的服务,慢慢的向混合云方向转移。
宋家瑜:这是一个重点,我们许多公共云的外面的厂商,他们可能是从公共云起家,并不是很了解企业本身私有云的需求是什么,他提供了这样的一些公共云服务。中国电信就是兼具二者之长,他了解私有云需要的是什么,也具有公有云上面很好的主客观的条件,二者加起来体现了很好的合的效果。
接下来请李总分享一下。
李祥林:第一,按照主持人的要求,通报一下我们在推进thinkCloud的解决方案。在这里向VMware表明致敬,许多后台的支撑都是VMware,作为一个本土的公司要建立起许多高深的技术还是需要时间的,在成熟度方面也是需要时间的。在这边VMware的许多技术可以协助我们thinkCloud做的更成熟。我们针对偏低端客户的需求推出的产品,后台的技术是双方的团队共同去开发的。
第二,到这一刻,我们在中国市场上已经组建了一支多元化的优秀的团队。搞云要靠人才去干,有来自IBM的,有来自HP的,这些都是传统企业,还有来自思科的、VMware的,我们在VMware也挖人,除了要跟他们合作,学技术,还要抢人才。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把这个团队建起来,当然联想的执行力还是很强的,由于要国际化了。我们要把这些人才用好,才可能做的更棒。
这两年我们发展的还是很快的,都是100%的增长,这也在于我们的开发有一支强劲的团队。希望有更多的机会跟大家合作。
宋家瑜:李总刚才说除了VMware的全力支持,把我们的人也挖过去了,所以我们要注意一下。接下来请胡总分享一下浪潮落地的情况。
胡雷钧:我们浪潮一直是一个做设备的厂商,最后我们希望能够更多的做解决方案,做最终的面向客户的服务。我们融合架构的产品第一代就是面向云应用去做的,实际上就是面向互联网用户的云应用来做的。这个平台更多的体现了互联网客户对于云计算平台的定制化的需求,列如说他要省电,要易于管理和部署,是整系统的交付产品,总体是要降低运营成本。
互联网用户和企业用户在云应用上有许多的不同,互联网用户他的应用规模大,它的应用边界也要大,应用的一致性会比较好。对企业用户更多的需求是我的应用边界相对要小一点,他需要的单应用在单虚拟机下的可扩展性要更强一些。再有对于一个应用它需要的网络环境、存储环境要更复杂,对于它的系统的安全性也要求更高。所以说基于这些需求,我们目前正在开发,马上要发布的就是我们第二代的云计算的平台,也是第二代融合架构的产品。这是我们和VMware合作的结晶,充分的融合了软件定义计算、软件定义存储、软件定义网络的能力,来为用户提供一个MINI的数据中心或者MINI的软件定义的数据中心,或者MINI的数据化平台,使用户的应用更容易部署到这个平台上,用户的新应用能够更充分的用到软件定义技术提供的方面性和易用性。
再往前看,第三代,从硬件平台来讲我们叫可重构的硬件平台。可重构的硬件平台会更好的支撑软件定义技术,最终给用户一个平的硬件平台,这个平的硬件平台应该说从网络、从存储、从计算是无差别的,只不过说我用软件定义技术怎么组合的问题。这是未来几年里我们在研发上重点的投入。通过这几代产品的发展,希望我们未来能够提供给用户的是一个柔软的、弹性的、业态化的软件+硬件的可自动化部署的一个应用平台。
宋家瑜:谢谢胡总的分享,最后剩下一点时间,请三位贵宾也跟大家分享一下,由于大家了解不管是浪潮、联想,还是中国电信,都是在他们的领域里面居于领导地位的,我信任有许多许多的公司都希望跟你们合作。你们为什么会选择VMware当做你们的战略合作伙伴,请三位老总跟大家分享一下你们个人和你们集团的感觉是什么,这次请胡总先跟大家分享一下。
胡雷钧:随着软件定义技术和数据中心技术往前发展,整个软硬件的分层,整个的生态环境面临着一个重构的局面,VMware作为业界领先的厂商,在整个的未来发展方向,整个生态环境里面远大的远景,使我们坚信跟VMware合作,在未来的生态环境里面可以做更好的重构,做更好的合作,给用户提供更多的价值。
宋家瑜:谢谢胡总的分享。
李祥林:我说两点。第一点还是领导的人关注。我记得2年前帕特到北京来的时候特意去拜访元庆,帕特也是元庆的好朋友,来北京30多次,我信任跟元庆也有许多的交流。帕特说在VMware里他是联想的大客户经理,我到目前都记得。那个时候联想基本上还没有跟VMware有合作,主要是在中国,这在全球的角度来讲,那个时候即使没有合作,帕特也把联想当做他自己要亲自进行合作的对象。
2013年5月份的时候,宋先生找到我,看看我们之间怎么进行合作,那个时候我们也刚起步,第一就是投资实验室。第一是VMware在这方面是愿意投资,在开拓生态环境方面领先性超级强。
第二点,到今天我们自身的体会,合作过程中,我们的执行力和投入双方都很强。我让我的团队做了一个统计,过去一年VMware负责联想的团队,他们一半以上的工作时间是在联想的办公室里面。去年一年内VMware本地的研发专家、技术人员和全球的,包括美国的、澳大利亚的专家,我们一起开工作会达到42场,这是一个共同的团队在干一件事,大家越来越合拍,知道对方是什么情况,我们一起来支持,这样才能更信任的往前走。在这种情况下,VMware的专家和技术人员在协助联想的时候才更有信心。
广小明:我们和VMware在vCloud Air上的合作谈了有一年多的时间,到年底已经开始顺利的进入到试商用阶段。过程当中有两个印象是超级深刻的,实际上每一个厂商的方案进入到本土的特别是涉及到IT的核心系统的时候,都是有一些阻力和压力的,VMware在本土的合规性,双方谈的时候很大一部分精力是花在这个地方的。但是VMware体现出来的本土化和对规则的尊崇给我留下超级深刻的印象,导致我们双方谈的是超级顺利的。
第二,VMware本身是在虚拟化以及云化方面的领先厂商,他做这个方向也是看市场需求在哪里。我们做的时候也听到很大一部分客户的呼声,你不要只给我一台VMware的虚机。VMware对于开源方面的开放性和市场上一些开放性技术的接受程度也是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所以可以看到他的软件的产品和一些商用的解决方案,跟我们跟踪开源的人,在他这里都能够或多或少的得到很大的协助。
宋家瑜:从刚才三位老总的分享里,我感觉他们有共同的见解,VMware在云方面是领导的厂商。第一,我们本身对自己颠覆的力量,我们了解市场需求,而不是执著于我们自己产品领先的时候是从自己内部来看,我们是从外部往里看,我们还缺什么。包括今天我们讲到的对开源的理解和支持。
第二,对于中国特色的尊重。中国有中国的一些特色的需求,中国政府有一些规定,我们要怎么样去符合合规,符合这个特色,我们也以一种超级开放的态度来全力配合,而不是说这就是我的东西,长的就是这样,它就是这样的。即使你领先,也要尊重中国的特色和中国的规定。在三位老的总分享中,我自己也超级的欣慰,跟他们的合作,双方的团队已经进一步融合了,感觉就是一家人,当然这种感觉不是他们的人到我们这边,我们这边的人到他们。这种融合是团队的融合和文化的融合,最后人还是重大的,在合作过程中我自己也有这种深深的感受。
超级感谢三位老总在这边跟大家精彩的分享,许多在场或者线上的伙伴都是我们的合作伙伴,我们会关注这种特色,来跟你们在不同的领域进行合作。超级感谢三位老总的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