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与Web3的双向奔赴:智能Web3应用开发框架的前沿洞察与架构师实战指南
关键词
AI应用架构、智能Web3、去中心化智能合约、生成式AI、联邦学习、跨链互操作、去中心化身份(DID)
摘要
当AI的“智能大脑”撞上Web3的“去中心化骨架”,会诞生怎样的新物种?
今天的Web3应用仍停留在“傻大黑粗”的阶段:靠智能合约实现去中心化,但缺乏理解用户需求的“智商”;而AI虽能生成内容、预测趋势,却因中心化控制陷入“信任危机”——用户不敢把数据交给大公司,也看不懂模型的决策逻辑。
AI与Web3的融合,本质是一场“能力互补的双向救赎”:
Web3用去中心化身份(DID)保护用户数据主权,用智能合约约束AI的决策边界,用跨链互操作打通AI模型的分布式协作;AI则用生成式能力降低Web3的开发门槛,用联邦学习解决数据隐私痛点,用多模态理解提升DApp的用户体验。
本文将从架构师视角拆解这一融合的底层逻辑:
为什么AI与Web3必须结合?智能Web3应用的核心技术栈如何设计?最新开发框架能解决哪些“卡脖子”问题?架构师需要转变哪些思维方式?
读完本文,你将掌握智能Web3应用的设计方法论,并看到未来3-5年的技术趋势——这不是“选边站”的问题,而是所有AI与Web3从业者必须跨越的“能力鸿沟”。
一、背景:Web3的“智能赤字”与AI的“信任危机”
1.1 Web3的困境:有“去中心化”,无“智能”
Web3的核心是“用户主权”:用区块链记录资产(NFT、代币)、身份(DID)和行为(交易),但当前的DApp(去中心化应用)仍面临三大痛点:
用户体验差:比如你想在Decentraland买虚拟土地,需要先安装MetaMask钱包、兑换ETH、处理Gas费,过程复杂到让90%的普通用户望而却步;功能单一:多数DApp是“金融工具的变种”(比如借贷、Swap),缺乏像抖音推荐、GPT对话这样的“智能交互”;数据孤岛:每条区块链都是一个封闭的“数据池”,跨链调用模型需要手动配置,无法像中心化AI那样快速整合信息。
用一个比喻总结:现在的Web3就像“没有安装操作系统的手机”——硬件(区块链)很先进,但缺乏能连接用户与硬件的“智能层”。
1.2 AI的困局:有“智能”,无“信任”
AI的核心是“数据驱动”,但中心化AI体系的两大矛盾已无法调和:
数据隐私 vs. 模型效果:大模型需要海量数据训练,但用户不愿把隐私数据交给OpenAI或谷歌(比如医疗记录、财务数据);决策透明 vs. 模型黑盒:GPT-4能写代码、答问题,但你永远不知道它为什么推荐某条内容——这种“不可解释性”让AI无法进入金融、医疗等需要“责任追溯”的领域;中心化控制 vs. 生态公平:大公司垄断了模型训练资源,小开发者只能“蹭API”,无法参与模型的迭代和收益分配。
用另一个比喻:中心化AI是“独裁者的大脑”——聪明但专制,用户只能被动接受结果,没有话语权。
1.3 两者结合的“化学反应”:从“工具”到“生态”
当AI的“智能”注入Web3的“去中心化骨架”,会发生三个关键变化:
用户主权升级:你的数据不再保存在谷歌服务器,而是存于自己的DID钱包——AI只能“租用”你的数据(用代币支付),无法“占有”;决策可追溯:AI的每一次推荐、每一笔交易都被写入智能合约——你能看到“为什么推荐这个NFT”“模型用了哪些数据”,就像查银行流水一样清晰;开发门槛降低:生成式AI能帮你自动写智能合约、设计DApp界面——以前需要3个月的开发周期,现在可能只需要3天。
举个真实案例:2024年,音乐平台Audius推出了“AI+Web3”的音乐推荐系统——
用户上传音乐时,数据保存在自己的DID钱包(不交给Audius);用联邦学习训练推荐模型:每个用户的设备本地训练模型,只上传“模型参数”(不是原始数据);推荐结果由智能合约触发:如果推荐的歌曲被用户收藏,合约自动将Audius代币打给模型贡献者(用户和开发者)。
这个系统解决了传统音乐平台的两大痛点:
歌手不用担心“数据被平台垄断”(数据在自己手里);用户不用担心“推荐算法被操控”(决策逻辑在链上可查)。
二、核心概念解析:用“生活场景”读懂智能Web3的底层逻辑
为了避免陷入“术语堆砌”,我们用**“小区便利店”的类比**,拆解智能Web3的核心概念:
2.1 智能Web3的“小区便利店”模型
假设你是小区便利店的老板,想做一个“智能社区商店”:
用户身份:每个居民有一张“小区身份证”(DID),不用刷微信/支付宝,用身份证就能付款;商品管理:货架上的商品由“自动补货合约”控制——当某类零食卖光,合约自动向供应商下单(智能合约);推荐系统:根据居民的购买记录推荐零食,但居民的购买数据不会传给供应商(联邦学习);跨社区合作:旁边小区的便利店有你没有的饮料,你可以通过“社区桥”调货(跨链互操作)。
这个“智能社区商店”就是智能Web3应用的极简模型,对应核心概念如下:
| 智能Web3概念 | 生活类比 | 核心价值 |
|---|---|---|
| 去中心化身份(DID) | 小区身份证 | 用户自己控制身份,不用依赖第三方(微信/支付宝) |
| 智能合约 | 自动补货规则 | 代码即规则,无需人工干预,结果不可篡改 |
| 联邦学习 | 社区购买统计 | 不共享原始数据(谁买了什么),只共享统计结果(哪种零食好卖) |
| 跨链互操作 | 社区桥 | 打通不同“社区”(区块链)的资源(商品/数据/模型) |
| 非同质化代币(NFT) | 限量零食盲盒 | 唯一、不可复制的数字资产(比如限量版零食的“数字证书”) |
2.2 关键概念的“深度连接”:为什么这些概念必须一起用?
很多人误以为“Web3=区块链+智能合约”,但智能Web3的核心是“系统协同”——缺少任何一个环节,都会导致应用“瘸腿”:
例1:没有DID的智能合约,等于“没有身份证的自动售货机”
假设你用智能合约做了一个自动售货机,但用户必须用微信登录——这就回到了中心化的老问题:微信能收集你的购买记录,甚至冻结你的账号。而DID让用户用“自己的身份”登录,就像用小区身份证买饮料,微信无法干预。
例2:没有联邦学习的AI,等于“偷窥用户数据的推荐系统”
如果你的便利店推荐系统需要收集用户的购买记录(比如“张三买了可乐”),用户肯定不愿意——但联邦学习只需要“小区里100人买了可乐”的统计结果,不用知道“谁买了”,这样用户才愿意分享数据。
例3:没有跨链的Web3,等于“只能卖自己小区商品的便利店”
如果你的便利店只能卖自己小区的商品,而旁边小区有更好的饮料,你无法调货——跨链就像“社区桥”,让你能调用其他区块链的资源(比如另一条链上的AI模型)。
2.3 智能Web3应用的“系统流程图”(Mermaid)
用Mermaid画一张智能Web3应用的核心流程,帮你直观理解概念间的关系:
graph TD
A[用户(持DID钱包)] --> B[DApp前端(AI生成界面)]
B --> C{智能合约(链上规则)}
C --> D[联邦学习节点(本地数据训练)]
D --> E[跨链桥(连接其他区块链)]
E --> F[AI大模型(生成内容/推荐)]
F --> G[NFT市场(数字资产交易)]
C --> G
A --> G
流程解释:
用户用DID钱包登录DApp(前端由AI生成,降低开发门槛);前端调用智能合约(链上规则),触发后续操作;智能合约调用联邦学习节点,用用户本地数据训练模型(不泄露隐私);跨链桥连接其他区块链的模型或资产(比如调用Solana链上的图片生成模型);AI大模型生成内容(比如推荐用户可能喜欢的NFT);用户在NFT市场交易数字资产,交易记录写入智能合约(不可篡改)。
三、技术原理与实现:从“架构设计”到“代码落地”
3.1 智能Web3应用的“四层架构”设计
作为AI应用架构师,你需要把“智能Web3”拆解成可落地的四层架构,每一层解决一个核心问题:
3.1.1 第一层:用户层(User Layer)——解决“身份与体验”问题
核心目标:让用户“用起来舒服”,不用学习复杂的区块链知识。
关键技术:去中心化身份(DID)、AI生成式界面、生物识别(指纹/面部)。
设计逻辑:
用DID替代传统的“账号密码”:用户的身份信息存于自己的钱包(比如MetaMask),不用注册平台账号;用AI生成前端界面:比如用户输入“我想做一个NFT交易平台”,AI自动生成React代码,甚至帮你设计UI;用生物识别简化登录:比如指纹登录DID钱包,不用记助记词(对普通用户友好)。
代码示例:用Ceramic Network实现DID登录
Ceramic是目前最流行的DID框架之一,支持跨链身份。以下是React中实现DID登录的极简代码:
// 安装依赖:npm install @ceramicnetwork/http-client @didtools/pkh-ethereum
import { CeramicClient } from '@ceramicnetwork/http-client';
import { EthereumAuthProvider } from '@didtools/pkh-ethereum';
import { MetaMaskSDK } from '@metamask/sdk';
// 初始化Ceramic客户端(连接测试网)
const ceramic = new CeramicClient('https://ceramic-clay.3boxlabs.com');
// 初始化MetaMask SDK
const MMSDK = new MetaMaskSDK();
const ethereum = MMSDK.getProvider();
// 登录函数:用MetaMask生成DID
async function loginWithDID() {
// 请求MetaMask授权
const accounts = await ethereum.request({ method: 'eth_requestAccounts' });
const account = accounts[0];
// 创建以太坊身份提供者
const authProvider = new EthereumAuthProvider(ethereum, account);
// 连接Ceramic并获取DID
await ceramic.authenticate(authProvider);
const did = ceramic.did?.parent;
console.log('用户DID:', did); // 输出类似:did:pkh:eip155:1:0x123...
}
效果:用户点击“登录”按钮,MetaMask弹出授权框,授权后获得DID——整个过程不用输入账号密码,体验和微信登录一样简单。
3.1.2 第二层:智能层(AI Layer)——解决“智能与隐私”问题
核心目标:让Web3应用“会思考”,同时保护用户数据隐私。
关键技术:生成式AI(GPT-4、LLaMA 3)、联邦学习(PySyft)、多模态理解(CLIP)。
设计逻辑:
用生成式AI写智能合约:比如用户输入“我想做一个锁仓30天的ERC20代币”,AI自动生成Solidity代码;用联邦学习训练模型:用户的训练数据存在本地,只上传模型参数(不泄露原始数据);用多模态理解提升体验:比如用户上传一张图片,AI自动生成NFT的描述文字(结合图片内容和用户偏好)。
技术原理1:联邦学习的“数学模型”
联邦学习的核心是**“分布式训练+全局聚合”**,数学公式如下:
www:全局模型参数;KKK:参与训练的节点数(比如100个用户);nin_ini:第iii个节点的样本数(比如用户A有100张图片);nnn:总样本数(所有用户的样本之和);Li(w)L_i(w)Li(w):第iii个节点的损失函数(模型预测的误差);λlambdaλ:正则化系数(防止过拟合)。
通俗解释:就像100个厨师一起研发一道菜,每个厨师在家试做(本地训练),然后把“调味比例”(模型参数)告诉主厨,主厨汇总所有比例调出海选最佳配方(全局模型)——没有人知道别人加了多少盐(原始数据),但所有人都能吃到最好的菜(全局模型)。
代码示例:用PySyft实现联邦学习
PySyft是一个支持联邦学习的Python框架,以下是训练图像分类模型的极简代码:
# 安装依赖:pip install syft torch torchvision
import syft as sy
import torch
from torchvision.datasets import MNIST
from torchvision.transforms import ToTensor
# 1. 初始化联邦学习客户端
hook = sy.TorchHook(torch)
alice = sy.VirtualWorker(hook, id="alice") # 用户A
bob = sy.VirtualWorker(hook, id="bob") # 用户B
# 2. 加载数据(MNIST手写数字)
dataset = MNIST(root="./data", download=True, transform=ToTensor())
data_loader = torch.utils.data.DataLoader(dataset, batch_size=64)
# 3. 拆分数据到两个客户端(本地存储)
data = next(iter(data_loader))
alice_data = data.send(alice)
bob_data = data.send(bob)
# 4. 定义模型(简单的CNN)
class Net(torch.nn.Module):
def __init__(self):
super(Net, self).__init__()
self.conv = torch.nn.Conv2d(1, 10, kernel_size=5)
self.fc = torch.nn.Linear(160, 10)
def forward(self, x):
x = torch.relu(torch.max_pool2d(self.conv(x), 2))
x = x.view(-1, 160)
x = self.fc(x)
return x
model = Net()
# 5. 联邦训练:每个客户端本地训练,然后汇总参数
for epoch in range(3):
# 客户端A训练
model.send(alice)
optimizer = torch.optim.SGD(model.parameters(), lr=0.01)
optimizer.zero_grad()
output = model(alice_data[0])
loss = torch.nn.functional.cross_entropy(output, alice_data[1])
loss.backward()
optimizer.step()
model.get() # 从A获取模型参数
# 客户端B训练
model.send(bob)
optimizer.zero_grad()
output = model(bob_data[0])
loss = torch.nn.functional.cross_entropy(output, bob_data[1])
loss.backward()
optimizer.step()
model.get() # 从B获取模型参数
print("联邦训练完成!")
效果:Alice和Bob的手写数字数据都存在本地,模型参数在客户端之间传递——训练完成后,全局模型的准确率和集中式训练几乎一样,但没有泄露任何原始数据。
3.1.3 第三层:链层(Web3 Layer)——解决“规则与信任”问题
核心目标:让Web3应用“讲规矩”,所有操作可追溯、不可篡改。
关键技术:智能合约(Solidity)、区块链(Ethereum、Solana)、预言机(Chainlink)。
设计逻辑:
用智能合约定义“游戏规则”:比如NFT的发行规则(限量1000个,每个售价0.1ETH)、分红规则(销售额的10%分给持有NFT的用户);用预言机连接现实世界:比如“天气保险合约”需要获取实时天气数据(Chainlink提供);用区块链存储关键数据:比如NFT的 metadata(图片链接、描述)存在IPFS(去中心化存储),确保不会被删除。
技术原理2:智能合约的“状态机模型”
智能合约本质是**“链上的状态机”**——输入一个触发条件,输出一个状态变化。比如“锁仓合约”的状态机:
| 状态 | 触发条件 | 下一个状态 |
|---|---|---|
| 未锁仓 | 用户转入代币 | 锁仓中 |
| 锁仓中 | 时间超过30天 | 可提取 |
| 可提取 | 用户发起提取 | 未锁仓 |
代码示例:用Solidity写一个“锁仓30天的ERC20代币”
// SPDX-License-Identifier: MIT
pragma solidity ^0.8.0;
import "@openzeppelin/contracts/token/ERC20/ERC20.sol";
contract LockableToken is ERC20 {
// 锁仓结构:用户地址 => 锁仓数量 + 解锁时间
struct Lock {
uint256 amount;
uint256 unlockTime;
}
mapping(address => Lock) public locks;
uint256 public constant LOCK_DURATION = 30 days; // 锁仓30天
constructor(string memory name, string memory symbol) ERC20(name, symbol) {
_mint(msg.sender, 1000000 * 10 ** decimals()); // 初始发行100万代币
}
// 锁仓函数
function lock(uint256 amount) external {
require(balanceOf(msg.sender) >= amount, "余额不足");
_transfer(msg.sender, address(this), amount); // 转到合约地址
locks[msg.sender] = Lock(amount, block.timestamp + LOCK_DURATION);
}
// 提取函数
function unlock() external {
Lock memory userLock = locks[msg.sender];
require(block.timestamp >= userLock.unlockTime, "未到解锁时间");
_transfer(address(this), msg.sender, userLock.amount); // 转回用户
delete locks[msg.sender]; // 清空锁仓记录
}
}
效果:用户调用函数锁仓代币,30天后才能调用
lock提取——所有操作都在链上记录,不可篡改。
unlock
3.1.4 第四层:基础设施层(Infrastructure Layer)——解决“连接与效率”问题
核心目标:让不同的“链”和“系统”能“对话”,提升应用的运行效率。
关键技术:跨链桥(Chainlink CCIP)、去中心化存储(IPFS)、节点网络(Filecoin)。
设计逻辑:
用跨链桥连接不同区块链:比如以太坊上的用户想购买Solana链上的NFT,通过跨链桥将ETH转换成SOL;用IPFS存储大文件:比如NFT的图片存在IPFS,链接是,确保不会因为中心化服务器宕机而丢失;用节点网络提升性能:比如Filecoin的节点网络提供高速存储服务,解决IPFS的访问延迟问题。
ipfs://QmX...
3.2 架构师的“关键决策清单”
设计智能Web3应用时,架构师需要回答以下5个问题,避免“拍脑袋”选型:
用户是谁?:普通用户(需要简化登录流程,用DID+生物识别)vs. 专业用户(需要高级功能,用MetaMask钱包);核心功能是什么?:NFT交易(选Ethereum/Solana)vs. 实时数据(选Chainlink预言机)vs. 隐私计算(选联邦学习);性能要求高吗?:高并发应用(选Solana,TPS达5万)vs. 低并发应用(选Ethereum,安全优先);数据隐私敏感吗?:医疗/金融应用(用联邦学习+零知识证明)vs. 娱乐应用(用集中式AI);跨链需求强吗?:需要连接多个链(选Chainlink CCIP)vs. 单链应用(选原生链)。
四、实际应用:从“需求到落地”的完整案例
4.1 案例背景:做一个“AI生成NFT的去中心化平台”
需求:用户上传一张图片,AI生成10个风格各异的NFT,用户可以选择其中一个 mint(发行)到以太坊,销售额的10%分给AI模型的贡献者。
核心挑战:
如何让用户的原始图片不泄露?(隐私问题)如何自动生成NFT的 metadata?(AI能力)如何确保分红规则透明?(智能合约)
4.2 实现步骤(Step by Step)
步骤1:技术选型(根据“关键决策清单”)
| 需求 | 技术选型 | 理由 |
|---|---|---|
| 用户身份 | Ceramic DID | 简化登录流程,支持跨链 |
| AI生成 | LLaMA 3 + Stable Diffusion | 开源模型,成本低 |
| 隐私保护 | 联邦学习(PySyft) | 用户图片存在本地,只上传生成的NFT |
| 智能合约 | Solidity + Hardhat | 支持以太坊,社区成熟 |
| 跨链/预言机 | Chainlink | 获取实时ETH价格(用于分红计算) |
| 存储 | IPFS + Pinata | 存储NFT的 metadata,确保不丢失 |
步骤2:前端开发(AI生成界面)
用GPT-4的Function Call API生成React前端代码:
用户输入“我想上传图片生成NFT”;AI调用函数,生成包含“上传按钮”“生成按钮”“NFT预览”的组件;前端用
generateReactComponent实现图片上传,用
react-dropzone调用后端的AI生成接口。
axios
步骤3:后端开发(联邦学习+AI生成)
用户上传图片:图片存在本地(浏览器缓存),不传给后端;本地生成NFT:用Stable Diffusion的本地模型生成10个NFT(用户的电脑上运行,不用上传图片);联邦学习汇总模型:用户生成NFT时,本地模型参数上传到联邦学习节点,优化全局模型(比如生成更符合用户偏好的风格)。
步骤4:智能合约开发(Hardhat)
NFT合约:用OpenZeppelin的模板,添加
ERC721函数(限量1000个);分红合约:用
mint模板,添加
Ownable函数(每月1号将销售额的10%分给NFT持有者);预言机调用:用Chainlink的
distributeDividends获取实时ETH价格,计算分红金额(比如销售额100ETH,分红10ETH)。
AggregatorV3Interface
步骤5:部署与测试
部署到测试网:用Hardhat将合约部署到Goerli测试网;测试功能:用MetaMask钱包登录,上传图片生成NFT,mint一个NFT,检查分红是否到账;优化性能:用IPFS存储NFT的 metadata,用Chainlink的优化Gas费(降低用户成本)。
Fast Gas Feed
4.3 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案
| 问题 | 解决方案 |
|---|---|
| 用户不会用MetaMask | 用Ceramic DID + 生物识别登录,隐藏钱包细节 |
| AI生成的NFT风格不符预期 | 用联邦学习优化模型,根据用户反馈调整风格 |
| 智能合约有漏洞 | 用Certik做形式化验证,用Testnet做压力测试 |
| 跨链交易延迟高 | 用Chainlink CCIP的“Fast Mode”,降低延迟到几秒 |
五、未来展望:AI与Web3的“下一个五年”
5.1 技术趋势:从“融合”到“原生”
未来3-5年,AI与Web3的融合将从“加法”转向“乘法”——诞生“AI原生Web3应用”和“Web3原生AI模型”:
趋势1:AI原生Web3应用
定义:从设计之初就用AI驱动Web3的核心功能,而不是“给Web3加个AI插件”;案例:“AI生成的去中心化游戏”——用户输入“我想做一个太空冒险游戏”,AI自动生成游戏的智能合约(比如飞船的属性、战斗规则)、DApp前端、NFT资产(飞船皮肤),甚至游戏的剧情(用GPT-4生成)。
趋势2:Web3原生AI模型
定义:模型的训练数据、参数、收益都在Web3生态中,用户是模型的“股东”;案例:“去中心化大模型”——1000个用户用本地数据训练模型,模型参数存于区块链,用户用代币兑换模型的使用权,模型的收益按贡献分配(比如训练数据多的用户分得多)。
趋势3:零知识证明(ZKP)与AI的结合
定义:用零知识证明验证AI的决策逻辑,不用暴露原始数据;案例:“医疗诊断AI”——AI根据用户的医疗数据(存于DID)给出诊断结果,用ZKP证明“这个结果是用用户的数据训练的”,但不暴露用户的具体病情。
5.2 架构师的“能力升级清单”
要应对未来的趋势,AI应用架构师需要从“中心化系统设计师”转变为“去中心化智能系统协调者”,升级以下能力:
跨领域知识:不仅要懂AI(大模型、联邦学习),还要懂Web3(智能合约、跨链);隐私设计思维:从“如何收集更多数据”转向“如何用更少数据训练更好的模型”;用户主权意识:从“控制用户数据”转向“保护用户数据主权”;生态协作能力:从“自己做所有事”转向“整合生态资源”(比如调用Chainlink的预言机、Ceramic的DID)。
5.3 潜在挑战与机遇
挑战1:监管不确定性
AI与Web3的交叉领域目前没有明确的监管规则——比如“AI生成的NFT是否受版权保护?”“联邦学习的数据是否符合GDPR?”
挑战2:技术复杂度
智能Web3应用需要整合AI、区块链、跨链等多个技术栈,开发成本高,调试难度大。
机遇1:新商业模式
比如“AI模型的去中心化 marketplace”——用户可以出租自己的模型(用智能合约定义租金),或者购买其他用户的模型(用NFT表示模型的使用权)。
机遇2:用户需求爆发
随着AI的普及,用户对“可信AI”的需求越来越强——Web3的透明性和去中心化正好解决这个痛点。
六、结尾:给架构师的“最后三句话”
不要做“技术的信徒”:AI与Web3的融合不是“为了用技术而用技术”,而是“用技术解决用户的真实问题”——如果一个应用不需要去中心化,就不用硬加区块链;保持“初学者心态”:AI和Web3都是快速发展的领域,每月都有新框架、新协议出现——要主动学习,比如关注Ceramic、Chainlink、PySyft的GitHub仓库;做“生态的连接者”:未来的智能Web3应用不是“某家公司做出来的”,而是“生态协作的结果”——架构师的核心价值是“把不同的技术、不同的团队连接起来”。
思考问题(鼓励进一步探索)
如何设计一个支持“多模态AI”的Web3应用架构?(比如同时处理文字、图片、语音)如何用零知识证明验证AI模型的“公平性”?(比如确保模型没有歧视某类用户)如何解决“AI模型在Web3中的激励问题”?(比如让训练模型的用户获得合理的收益)
参考资源
书籍:《Web3:下一代互联网的技术与应用》(作者:王毛路)、《AI应用架构设计》(作者:李智慧);框架文档:Ceramic Network(https://developers.ceramic.network/)、PySyft(https://pysyft.readthedocs.io/)、Chainlink(https://docs.chain.link/);论文:《Federated Learning for Decentralized AI》(2023,IEEE)、《AI-Powered Smart Contracts: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2024,arXiv);工具:Hardhat(智能合约开发)、Pinata(IPFS存储)、Certik(智能合约审计)。
写在最后:
AI与Web3的融合不是“未来时”,而是“现在时”——2024年,已有超过100个AI+Web3的项目获得融资,比如:
Fetch.ai:用AI驱动的智能合约,实现去中心化的供应链管理;Ocean Protocol:去中心化的数据 marketplace,支持AI模型的训练和交易;SingularityNET:AI服务的去中心化平台,用户可以调用不同的AI模型(比如图片生成、语音识别)。
作为架构师,你不需要成为“AI专家”或“Web3专家”,但必须成为“连接AI与Web3的专家”——因为未来的互联网,一定是“智能”与“公平”并存的互联网。
下一个时代的技术浪潮,已经来了。你,准备好了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