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关系:张力恒定原理
在理想的收放卷过程中,我们的核心目标是维持料带(薄膜、纸张、金属带等)上的张力恒定。
为什么需要恒定张力?
- 过大的张力:会导致材料拉伸、变形甚至断裂。
- 过小的张力:会导致材料松弛、起皱、跑偏,收卷不整齐。
而要维持恒定的张力,就必须理解卷径变化带来的影响。
1. 卷径变化如何影响张力?
想象一个简单的收卷过程:
- 电机 通过一个轴来收卷材料。
- 材料 被不断地卷到卷轴上,卷径(D)随着时间越来越大。
- 电机 以恒定的转速(N)旋转。
- 我们希望张力(F)保持恒定。
关键矛盾出现了:
- 线速度与角速度的关系:料带的线速度 V(米/分钟)与收卷轴的角速度 ω(弧度/秒)和卷径 D(米)的关系是:
V = ω × (D/2)
(由于线速度 = 角速度 × 半径) - 当卷径增大时:如果电机转速 N(与角速度 ω 成正比)保持不变,那么线速度 V 会随着卷径 D 的增大而增大。这意味着收卷侧会尝试以越来越快的速度拉料带。
- 张力失控:如果放卷侧的速度是恒定的,或者跟不上收卷侧线速度的增加,那么料带就会被越拉越紧,张力(F)会急剧上升,最终导致断带。
结论:卷径(D)的增大,是破坏张力恒定的主要因素。 为了补偿这种影响,我们必须对电机的输出进行控制。
2. 如何维持恒张力控制?(核心公式推导)
根据物理原理,电机产生的转矩(扭矩) 是直接维持张力的因素。
转矩(T)、张力(F)和卷径(D)的基本关系:
T = F × (D/2)
公式中,扭矩(T)等于作用力(F)与力臂长度(D 的一半,即 D/2)的乘积,可表明为:T = F × (D/2)
其中:
T:电机需要输出的转矩(牛顿·米, N·m)
F:期望的料带张力(牛顿, N)
D:当前的卷径(米, m)
这个公式是理解整个控制系统的基石!
为了保持张力 F 恒定,电机输出的转矩 T 必须随着卷径 D 的增大而线性增大。

控制策略:
开环转矩控制:
原理:系统通过测量或计算实时地知道当前的卷径 D。然后,根据上面的公式 T = F × (D/2),直接设定电机的转矩指令。
优点:简单、直接、响应快。
缺点:如果由于打滑、机械损耗等缘由导致实际张力与理论计算不符,系统无法自我修正,控制精度不高。
闭环张力控制:
原理:系统依旧使用 T = F × (D/2) 计算出前馈转矩作为基础。但同时,在料路径上安装一个张力传感器(如张力检测辊),实时检测实际的张力值。
将检测到的实际张力与设定的目标张力进行比较,其偏差通过一个PID控制器进行微调。
最终的电机转矩指令 = 前馈转矩 + PID调节转矩。
优点:控制精度超级高,能自动补偿摩擦、惯性等非线性因素。
缺点:成本更高,系统更复杂。
3. 卷径的计算方法
要实现上述控制,准确知道实时卷径 D 至关重大。常见的计算方法有:
通过线速度与角速度计算(最常用):
在收/放卷辊的轴上安装一个编码器测量角速度(ω 或转速 N)。
通过测量一个已知直径的辊(如牵引辊)的转速来得到料带的准确线速度(V)。
根据公式 D = 2V / ω 实时计算卷径。
这是最准确和动态响应最好的方法。
通过厚度累加计算:
已知材料的初始卷径(D₀)和单层厚度(δ)。
过编码器记录收卷轴转过的圈数(N)。
实时卷径 D = D₀ + 2 × δ × N。
方法简单,但依赖于厚度δ的准确性,长期运行会有累积误差。
超声波或激光测距传感器:
直接使用传感器测量卷材表面的距离,从而换算出卷径。
超级直接,不受材料或打滑影响,但成本较高,且在某些应用(如薄膜)中可能因材料表面反射问题而不稳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