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961)

内容分享2周前发布
0 0 0

购置税新规将近,新势力们抢占窗口期

2026年1月1日起,买新能源车要多掏最多1.5万元的购置税。

1 (961)

这笔钱不是国家“突然变脸”,而是把延续了十年的“免单券”改成“半价券”。

1 (961)

政策一落地,车企最先慌的不是“用户会不会跑”,而是“订单已经锁了,车还没交,差额谁来补”。

于是,一场“官方请客,车企埋单”的补贴接力赛,在2023年最后两个月瞬间打响。

先算笔小账:一辆开票价30万元的纯电SUV,购置税本应是2.65万元,2026年起最多只免1.5万元,用户实际多付1.15万元。

对均价20万元以下的车型,差额大致五千到八千元。

钱不算天文数字,却足够让“等等党”提前下单,也足够让车企把“限时兜底”做成红色横幅挂在官网首页。

小米第一个把话挑明:2025年11月30日前锁单、因小米缘由延迟到2026年交付,1.5万元以内的购置税差额它全包。

SU7、YU7、SU7 Ultra全系覆盖,等于把“交付风险”打包成“价格保险”。

理想、蔚来、极氪迅速跟进,模式大同小异——尾款直减、现金回补、购车券抵扣,总之不让用户在2026年1月1日那天突然“被涨价”。11月中旬,比亚迪、长城欧拉、哪吒也加入战局,把补贴范围从“旗舰车型”扩大到“走量车型”,一句话:谁还没交车,谁就得把差价咽下去。

车企敢兜底,是由于订单池太肥,舍不得流失。

中汽协数据:10月新能源零售95.6万辆,同比增33.5%,前10个月累计728万辆,全年破900万辆毫无悬念。

1 (961)

渗透率57.8%意味着“绿牌”已经不再是先锋,而是主流。

政策退坡反而成了“催化剂”,把明年上半年的需求提前拽到了今年四季度。

工厂产能被瞬间拉满:小米北京工厂双班倒,年目标从30万辆调到35万辆;蔚来把12月ES8产能提到1.5万台,仍要排到明年4月才能交车。

一句话:谁交得慢,谁就要为“时间差”多掏真金白银。

地方政府也在打配合牌。

上海宣布牌照优惠再续两年,广东给省内生产的新能源车额外补贴,浙江把充电桩补贴范围扩大到老旧小区。

逻辑很清晰:国家让出的小部分税收优惠,由地方、车企、供应链一起“补位”,不让终端价格“硬着陆”。

这套组合拳下来,2026年政策切换大致率不会看到“断崖式”下跌,而是“软着陆”——增速放缓,但总量继续向上。

补贴只是“止血”,真正决定下半场输赢的是“造血”。

购置税优惠退坡后,新能源赛道进入“裸泳期”:续航、电耗、智驾、换电、800V高压、城市NOA,这些技术名词将直接换算成“用户愿不愿多掏一万块”。

1 (961)

小米新设一级“架构部”,把下一代电子电气架构、电池底盘一体化、自研智驾芯片全部纳入“中央厨房”,目标是把BOM成本再降8%,用规模摊平补贴缺口。

蔚来继续加码换电,3537座换电站、9000万次换电记录,把“三分钟满血”做成用户离不开的“高速高铁”,把补贴差价转成“时间溢价”。

小鹏X9超级增程版、量产Robotaxi则准备把“技术故事”讲成“盈利故事”,让资本市场信任“不靠补贴也能赚”。

行业共识已经写在墙上:上半场比的是“谁能拿到免单券”,下半场比的是“谁能让用户觉得多掏1.5万也值”。

价值锚点正在从“政策红利”转向“技术红利”和“体验红利”:同样20万元,续航多100公里、充电快10分钟、高速NOA能放心用、换电三分钟搞定,用户就会用钱包投票。

反过来,如果只剩“价格武器”,一旦补贴退坡,利润就会被差额直接吃掉,陷入“越卖越亏”的死亡循环。

所以,2026年并不是“末日”,而是一次“体检”:把靠补贴续命、技术迭代慢、成本降不下来的品牌筛出去,让能把1.5万元差价转成“技术溢价”的品牌留下来。

对用户来说,最务实的做法是“盯交付、锁优惠、比技术”:年底前锁单,把差额转嫁给车企;同时擦亮眼睛,看谁家补贴退坡后还敢公开续航、电耗、智驾实测,而不是只发海报。

记住一句话:政策退坡只是结束“义务教育”,接下来拼的是“真才实学”。

谁能把一万五的“附加题”做成“加分题”,谁就能拿到下一轮的入场券。

1 (961)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

暂无评论

您必须登录才能参与评论!
立即登录
none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