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言
昨天我们通过甲状腺眼病(TED)的多组学研究,学会了从疾病差异中“正向”挖掘潜在靶点。但科研中更常见的场景是:一款药物在临床或实验中已展现出疗效(列如能抑制肿瘤生长、缓解炎症),却没人知道它具体“作用于哪个分子”——就像手握能开锁的钥匙,却找不到对应的锁芯。
今天“药物靶点研究3天入门”的第二天,我们聚焦基于表型的药物研发(Phenotypic Drug Discovery, PDD),结合结直肠癌、罕见病、药物安全性研究的高分案例,拆解如何从“药物表型”反向锁定“治疗靶点”、排查“脱靶靶点”、挖掘“新用途”,同时引入PDD的核心原则——“可转化链(Chain of Translatability)”,确保表型与疾病机制的强关联。
核心逻辑【药物表型=靶点线索+安全预警+新适应症窗口】
PDD 的核心是“先观效果(表型),再溯机制(靶点)”:通过实验观察药物对细胞、动物或患者的生理/病理改变(如细胞凋亡增加、炎症减轻、肿瘤缩小),再反向追溯调控这一表型的分子靶点。
其价值不仅在于破解“药效明确但靶点模糊”的困境,更能通过表型与疾病机制的分子关联,延伸三大核心应用:
⩤ 找“治疗靶点”:明确药物发挥疗效的核心分子,为后续药物优化(如提高靶点特异性)提供方向;
⩤ 抓“脱靶靶点”:发现导致药物不良反应的“非预期作用分子”,规避研发风险;
⩤ 挖“新用途”:从已批准药物的表型中,发现其原本适应症之外的新功效,实现“老药新用”。
关键操作【三类场景+高分案例,拆解PDD反向找靶点的具体路径】
PDD像“从药效追靶点”的科研侦探行动——跟着“表型线索”(如细胞自噬、肿瘤缩小)顺藤摸瓜,锁定调控效果的“靶点真凶”,核心就是“表型导向→靶点验证”。
不同“案件场景”(即找治疗靶点、查脱靶缘由、挖老药新用),要配不同“侦查工具”(如LiP-SMap、SIP、高通量筛选)。
下面丸子将结合3篇高分文献当“案例手册”,带大家拆解每种场景的“破案步骤”。
场景1:找药物的“治疗靶点”——从“自噬表型”锁定结直肠癌靶点PP2A
案例来源:《Cancer Letters》(IF=9.7)2021年的研究,聚焦降脂药洛美他派(lomitapide)重新定位为结肠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 CRC)治疗药物的靶点挖掘。

核心技术:
有限蛋白酶解-质谱(LiP-SMap)、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PR)、CRISPR-Cas9敲除
拆解步骤:
1. 确定表型:
⩤ 洛美他派处理 CRC 细胞48h后,增殖抑制 65%,克隆形成数减少 40 %;
同时,自噬标志物LC3-II/LC3-I比值升高2.5倍,p62蛋白水平下降50 %;
【提示自噬激活是洛美他派抑制CRC的核心表型】
⩤ 动物实验中,洛美他派(20mg/kg,每周2次)处理裸鼠移植瘤,肿瘤体积缩小75%,且无肝肾功能损伤。
2. 初筛靶点:
CRC 细胞裂解液 + 20μM 洛美他派共孵 48h 后,经LiP-SMap 技术筛选,质谱鉴定出 12 个候选蛋白,其中蛋白磷酸酶 2A(PP2A) 差异最显著且关联自噬通路,成为核心靶点。
3. 验证靶点:
⩤ CRISPR-Cas9敲除HCT116细胞PP2A基因后,洛美他派无法再激活自噬,增殖抑制率从65%降至20%;
【证明PP2A是洛美他派发挥药效的必需靶点】
⩤ SPR 验证洛美他派与 PP2A 直接结合。
4. 机制确认:
洛美他派结合PP2A后,抑制其磷酸酶活性,导致AMPKα 磷酸化水平升高;磷酸化的AMPK进一步磷酸化Beclin1,增强Beclin1与Atg14、Vps34的相互作用,最终激活自噬通路,形成完整机制链。
场景 2:分析药物的 “脱靶靶点”——从“肝毒性”追溯格尔德霉素的脱靶 NDUFV1
案例来源:《Analytical Chemistry》(IF=8.0)2019年的研究,探究热休克蛋白 90(HSP90)抑制剂格尔德霉素(geldanamycin)肝毒性的脱靶机制。

核心技术:溶剂诱导蛋白沉淀(SIP)、定量蛋白质组学、Western blot验证
拆解步骤:
1. 发现不良反应:
格尔德霉素因强效抑制 HSP90 进入临床,但 Ⅰ 期试验中 30% 患者出现剂量依赖性肝毒性,且与 HSP90 抑制活性无直接关联,提示存在脱靶靶点介导的毒性。
2. 筛选脱靶蛋白:
采用 SIP 技术,将 HeLa 细胞裂解液与格尔德霉素共孵育后,诱导蛋白沉淀,通过定量质谱比较上清中蛋白丰度差异显示:除已知靶点 HSP90 家族外,线粒体复合体 Ⅰ 亚基 NDUFV1 和 NDUFAB1 的可溶性丰度显著升高,提示可能为脱靶靶点。
3. 验证脱靶效应:
⩤ Western blot 验证:17% A.E.A. 处理下,未加格尔德霉素的 NDUFV1 几乎完全沉淀,而加药组 NDUFV1 仍保持 60% 可溶性,证明格尔德霉素能稳定 NDUFV1;
⩤ 剂量依赖实验:格尔德霉素对 NDUFV1 的半饱和浓度远高于HSP90 ,提示高剂量时才会显著结合 NDUFV1。
4. 关联不良反应:
NDUFV1 是线粒体呼吸链复合体 Ⅰ 的核心亚基,负责 NADH 氧化和 ATP 生成。格尔德霉素结合 NDUFV1 后,抑制复合体 Ⅰ 活性,导致线粒体 ROS 生成增加 2 倍、ATP 水平下降 40%—— 与临床肝毒性(线粒体损伤)吻合,为药物结构优化提供方向。
场景 3:挖掘药物的 “新用途”——从 “TGFβ通路异常”挖掘氯沙坦治疗大疱性表皮松解症
案例来源:《Nature Reviews Drug Discovery》(IF=114.8)2017 年的研究,探索降压药氯沙坦(losartan)用于罕见病隐性营养不良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RDEB)。

核心技术:患者来源细胞模型、动物模型验证、通路分析
拆解步骤:
1. 确定新表型需求:
RDEB 是由 COL7A1 基因突变导致的罕见病,患者皮肤因胶原纤维异常易破裂,现有治疗仅能对症处理。转录组分析显示,RDEB 患者皮肤成纤维细胞中TGFβ 通路基因表达升高,提示抑制该通路可能缓解病情。
2. 筛选药物库:
对 1200 种 FDA 批准药物进行高通量筛选,检测其对 RDEB 成纤维细胞 TGFβ 通路的抑制作用。结果发现:降压药氯沙坦(原本用于阻断血管紧张素 Ⅱ 受体)能显著降低 TGFβ1 诱导的 SMAD3 磷酸化,且抑制胶原沉积—— 符合“调节 TGFβ 通路”的表型需求。
3. 验证新用途:
在 COL7A1 突变的 RDEB 小鼠模型中,氯沙坦(30mg/kg,每日灌胃)处理 8 周后:
⩤ 小鼠前爪慢性损伤区域的 TGFβ 通路活性下降;
⩤ 皮肤水疱发生率降低,胶原纤维排列紊乱程度减轻
【证明氯沙坦能缓解 RDEB 病理表型】
4. 临床关联:
对 5 例难治性 RDEB 患者进行同情用药,口服氯沙坦(50mg / 日)6 个月后:
⩤ 患者皮肤破裂愈合时间从平均 21 天缩短至 14 天;
⩤ 血清中 TGFβ1 水平下降 30%,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 —— 为后续 Ⅱ 期临床试验奠定基础。
思路总结:从 “FDA库筛选”到“临床前候选药”——洛美他派的PDD完整链路
以场景1中的洛美他派为例,复盘PDD在“老药新用+靶点挖掘”中的全流程价值:
1. 表型启动:从1056种FDA批准药物中,通过WST-1assay筛选出洛美他派(降脂药)对CRC细胞的抑制活性,确定“自噬激活”为核心表型;
2. 靶点筛选:用LiP-SMap排除11个非特异性结合蛋白,锁定PP2A为关键靶点,SPR验证直接结合;
3. 功能验证:CRISPR敲除PP2A后药效消失,动物实验确认肿瘤抑制和安全性,机制实验解析AMPK/Beclin1通路;
4. 临床转化:基于PP2A结合位点优化洛美他派结构,新化合物对CRC细胞的IC50从2.3μM降至0.8μM,且对正常结肠细胞毒性降低(IC50>50μM),目前已进入临床前安全性评价。
小结与预告
今天我们通过3个高分案例,拆解了PDD的核心路径:以“药物表型”为起点,用LiP-SMap、SIP、高通量筛选等技术,反向锁定“治疗靶点”(如PP2A)、排查“脱靶靶点”(如NDUFV1)、挖掘“新用途”(如氯沙坦治RDEB)。PDD的关键优势是“贴近临床实际”——无需预设靶点假设,直接从药效出发,尤其适合老药新用和复杂疾病(如CRC、罕见病)的靶点挖掘。
但如果我们已明确某个关键靶点(如CRC中的PP2A、TED中的IL-6),想针对性开发新药,又该如何设计筛选策略?明天“药物靶点研究3天入门”的第三天,我们将聚焦基于靶点的药物研发(Target-based Drug Discovery, TDD),教你用虚拟筛选、活性探针、PROTAC等技术开发药物,尤其破解“不可成药靶点”的难题。
参考资料
[1] Zuo Q, Liao L, Yao ZT, et al. Targeting PP2A with lomitapide suppresses colorectal tumorigenesis through the activation of AMPK/Beclin1-mediated autophagy. Cancer Lett. 2021;515:125-138. doi:10.1016/j.canlet.2021.09.010
[2] Moffat JG, Vincent F, Lee JA, et al.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in phenotypic drug discovery: an industry perspective. Nat Rev Drug Discov. 2017;16(8):531-543. doi:10.1038/nrd.2017.111
[3] Zhang XL, Wang Q, Li YN, et al. Solvent-induced protein precipitation for drug target discovery on proteomic scale. Anal Chem. 2019;91(24):15356-15363. doi:10.1021/acs.analchem.9b045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