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跟几个做数据中心的朋友聊天,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大家都在说RoCE多么革命性,多么颠覆传统,好像这玩意儿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但实际上呢?RoCE本质上就是把Infiniband的核心技术套了层以太网的壳子,然后重新包装卖给你。
咱们今天就来扒一扒这两个技术的真实关系。
先说说Infiniband的那些事儿
Infiniband这个东西,说起来也有二十多年历史了。当年Intel、IBM、Microsoft这些巨头联合搞出来的,目标很明确:就是要干掉传统的总线结构,搞一个高速的点对点互连网络。
Infiniband最核心的几个特点:
- 基于消息传递的通信模型:不是传统的共享内存,而是通过消息队列来通信
- 用户空间直接访问硬件:绕过内核,减少延迟
- 可靠传输协议:保证数据完整性和顺序
- RDMA(远程直接内存访问):这是重点,可以直接操作远程内存
说白了,Infiniband就是为了解决传统网络在高性能计算场景下的痛点:延迟高、CPU占用率高、带宽利用率低。
RoCE:换汤不换药的艺术
目前我们来看看RoCE(RDMA over Converged Ethernet)。这名字起得就很有意思,”基于融合以太网的RDMA”。
RoCE有两个版本:
- RoCE v1:只能在同一个二层网络里跑,基本上就是把Infiniband的数据包直接封装到以太网帧里
- RoCE v2:可以跨三层网络,在IP层上跑
你看出门道了吗?RoCE v1几乎就是Infiniband的翻版,只是把物理层换成了以太网。RoCE v2稍微进步一点,但核心的RDMA语义、消息传递模型、用户空间访问这些,跟Infiniband一模一样。

为什么说RoCE是Infiniband的变种?
1. 协议栈几乎一致
最明显的证据就是协议栈。RoCE使用的是完全一样的RDMA Verbs API,这意味着:
- 应用程序可以无缝迁移
- 编程模型完全一样
- 内存管理机制一样
- 队列对(Queue Pair)概念一样
如果你会写Infiniband程序,那RoCE程序你闭着眼睛也能写。
2. 核心技术理念一样
两者都是基于:
- 消息传递而不是共享内存
- 用户空间直接访问,绕过内核
- 零拷贝技术,减少数据移动
- 硬件卸载,把网络处理交给专门的硬件
这些核心理念,RoCE完全继承自Infiniband。
3. 性能特征类似
在同等硬件条件下,RoCE和Infiniband的性能表现几乎一致:
- 延迟都在微秒级别
- 带宽利用率都很高
- CPU占用率都很低
4. 厂商套路如出一辙
最有意思的是,推RoCE的厂商跟当年推Infiniband的基本是同一批人。Mellanox(目前的Nvidia)、Intel、Broadcom,这些公司在两个技术上用的营销话术都差不多。
那为什么要搞RoCE?
既然RoCE本质上就是Infiniband的变种,为什么还要搞这个东西?
1. 成本思考
Infiniband的专用交换机贵得要命,一个36端口的交换机能卖到几万美元。而以太网交换机便宜多了,生态也成熟。
2. 运维简化
数据中心本来就有以太网基础设施,IT运维人员也熟悉。如果能在现有网络上跑高性能计算,那管理成本就降低了。
3. 标准化压力
以太网是IEEE标准,Infiniband是IBTA标准。在企业采购中,标准化的以太网明显更有优势。
4. 融合的需求
现代数据中心需要承载各种业务:存储、计算、管理流量。RoCE可以在同一张网络上跑这些业务,而Infiniband一般需要专门的网络。
技术演进的必然性
从技术发展角度看,RoCE的出现实则是必然的:

整个演进过程实则就是在平衡性能、成本、管理复杂度这三个因素。
实际应用中的选择提议
那么在实际项目中,该怎么选择呢?
选择Infiniband的场景:
- 纯粹的高性能计算:列如科学计算、AI训练集群
- 对延迟极度敏感:列如高频交易
- 预算充足:不差钱的话,Infiniband的生态更成熟
- 专用网络:可以接受单独建设高性能网络
选择RoCE的场景:
- 需要网络融合:存储、计算、管理流量跑在一张网上
- 成本敏感:想要高性能但预算有限
- 运维简化:希望减少网络管理复杂度
- 渐进式升级:从传统以太网逐步升级
简单地说:Infinibnd是“性能标杆”,而RoCE是“性价比标杆”。
一个实际的例子
我们之前给一家互联网公司做AI训练集群的网络方案。最开始他们倾向于Infiniband,由于性能的确 好。但算了一下成本,光网络设备就要多花几百万,而且还要专门培训运维人员。
最后选择了RoCE v2方案,在现有数据中心网络基础上升级。虽然理论性能稍微低一点,但实际应用中差别不大,而且整体TCO降低了30%。
别被营销忽悠了
目前许多厂商把RoCE包装得好像是全新的革命性技术,但实际上:
- 核心技术不新:RDMA、用户空间访问、硬件卸载,这些Infiniband二十年前就有了
- 性能提升有限:在同等硬件条件下,RoCE和Infiniband性能相当
- 生态成熟度:Infiniband的生态反而更成熟,工具链更完善
RoCE的真正价值在于:在可接受的性能损失范围内,大幅降低了高性能网络的部署成本和管理复杂度。
文末废话
随着数据中心规模越来越大,业务越来越复杂,网络融合是大势所趋。RoCE作为Infiniband技术在以太网上的实现,的确 有其存在价值。
但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
- RoCE不是银弹,它有自己的适用场景
- 在某些场景下,传统Infiniband依旧是更好的选择
- 技术选型要基于实际需求,不要被营销话术迷惑
最后想说的是,技术没有绝对的好坏,只有适不适合。RoCE也好,Infiniband也好,都是为了解决特定的问题。关键是要理解这些技术的本质,然后基于实际需求做出明智的选择。
别再被那些”革命性”、”颠覆性”的营销词汇忽悠了。RoCE就是Infiniband的变种,认清这一点,反而更容易做出正确的技术决策。
#ai# #头条创作挑战赛# #算力# #人工智能# #无损网络# #roce# #IB# #Infiniband# #RDMA# rdm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