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从对物荒和意荒的理解开始,我所引用的“祛魅”均为韦伯的阐释。
我们先从韦伯对祛魅的定义来看。在韦伯看来,祛魅意味着世界的去神秘化、去魅惑性,人类被以宗教构成的整体宇宙中剥离,成为独立的个体。
(说到这里实则我想插一嘴,我发现我身边的一些同学将尼采的“上帝已死”的呼告和韦伯祛魅的理论混为一谈了。人们很容易把这里的“上帝”带有的宗教色彩等同于韦伯所指的世界的神秘性。虽然两者间有必定联系,但实则这是错误的观点。尼采实则并不否认耶稣的降世,他的论点是建立于他天主教的批驳——他们把耶稣的教义推崇为了对来世的纯粹向往,而抛却了对现世生活的追求。所以,尼采认为,当时整一个天主教的理论都建立在错误的基础上,他们否定了生命欲望去逃避痛苦,因而这整一个理论大厦都是岌岌可危的。【当然这也是我所了解到的一家之言,并不是对尼采观点的终极解释】)
想到这里,我不禁发问,世界真的被祛魅了吗?韦伯对“魅”的阐释是否太过于笼统?
我们从“魅”这个词的本义着手。魅,浅层义上来说指的是旧时的鬼怪,深层义可以解释为“迷惑”。好了,这两个不同的解释,也就是我的见解的起点———我把人对第一个“魅”的理解叫做“物荒”,而把人对第二个“魅”的理解叫做“意荒”,并且两者都属于意识的范畴。为什么用荒这个字眼来定义呢?你往下看,就能理解我了。
一、什么是物荒
物荒实则可以与韦伯理论中的“魅”等同。
物荒,即在世界的神秘面纱中,人们对物质运动规律的无知,因而造成了他们意识中对于物质本质的理解的“荒芜”。
科学技术的发展突破了物荒,让人们对世界有更本质的认识,这本身就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这种理性探索将“圣化”的、被迷信充斥的世界的神秘面纱轻轻拂去。于是我们意识中,与世界的本质产生连接的那一部分被激活,呈现蓬勃之态。
简单理解了物荒之后,我们来看意荒。
二、什么是意荒
意荒,顾名思义,为意义的荒芜,更确切来说,是人们的意识中,对“人本位”和人存在价值的理解的“荒芜”。在科学大行其道前,人们的意荒可以体现为对神化世界的盲目崇拜,而丢失了对人自身价值的确证。而在当下,意荒却又呈现出了不一样的面貌。
我们可以说,当下,科学理性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背离了祛魅的初衷。
我根据世界把意荒的变化分为以下阶段。
1.人化的世界
对世界的理性探索本意是要确证人在天地间的独立存在,是要祛除人们意识中的物荒。一开始,物荒的祛除连带着人们原始意荒的消散——即人们不再将自我价值连接于虚无的迷信,开始向内挖掘,探索自我、自己、自在的奥秘。世界不再是虚无缥缈的幻想,而变为人们身边、人们自己的真真实实的存在。换句话说,科学的发现,让世界不再是被人们崇拜和凝视的世界,理性探索的成果渐渐融入了“人”本身。
2.物化的世界
随着科学的进一步发展,对理性探索的成果却又好像蜕化并返还回了物质的一部分,变成了人们身上机械化的组分。
高三学生党随记,语句不通顺勿喷TAT。上学太苦,时间太少,先写这么多了。



大家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