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伯的研究领域超级广泛,包括社会学、经济学、宗教、政治、哲学、历史,甚至还有音乐。
而且,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亲身参军,参与建设和管理军队中的野战医院,在战后加入德国谈判使团,作为顾问参与了凡尔赛和会,还参与起草了一战之后德国的共和国宪法。
韦伯思想有三个核心命题:分别为世界的祛魅,诸神之争,现代的铁笼以及一个重大致念工具理性。
祛魅,这个词字面的意思就是世界被去除了魅惑性,神秘性,人对自然世界的认识发生了变化,换句话说以前人对自然的认识中有一种神秘性,后来被去除了。
祛魅作为一种理性化的取向,要拷问的是所有超验的,神秘的东西。这个逻辑链条一旦展开是不会停止的,所以祛魅的第一阶段就是去除迷信,第二阶段就转向了宗教本身。
现代科学是最典型的体现,是依靠冷静的观察,可靠的证据,严谨的逻辑和清晰的论证。
韦伯,一篇著名的演讲《学术作为一种志业》:我们的时代,是一个理性化、理知化,尤其是将世界之迷魅加以去除的时代;我们这个时代的宿命,便是一切终极而崇高的价值,已自公共领域隐没……
清澈之后的荒凉
举个例子,一个孩子高高兴兴的准备过圣诞节,等着圣诞老人送礼物。
但他被告知世界上没有这些,那对这个孩子来说,瞬间会不会觉得很失望呢?
这个孩子和那么广大的世界的联系是不是就被切断了,他不再是一个无尽时空的参与者,他只是这个家庭里的一个普通小孩。
对于他来说这个节日的意义是不是就显得失色了不少,他被从那个神奇世界,宇宙(母体)中剥离出来。
韦伯在指出祛魅的实际之后提出了一个新问题。
梦醒了,然后呢?
科学能让人从古代的魅惑中清醒,但是清醒之后的现代人,怎么重建终极价值和生命意义呢?祛魅的世界怎么才能不成为冰冷荒凉的世界呢?
这就牵涉到韦伯的第二个命题-诸神之争。
© 版权声明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相关文章
暂无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