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股不是比谁股多!我见过最牛的散户:只看3只股,每年都能赚钱

前几天同学聚会,老周端着酒杯跟我吐槽,说自己炒股3年,手机里装了3个行情软件,自选股里躺着42只股票,每天开盘就跟打仗似的——一会儿看新能源板块飘红,赶紧切过去看自己的那只有没有跟涨;一会儿又刷到消费股出了政策利好,忙不迭去翻持仓里的两只白酒股;下午看到半导体板块跳水,又慌慌张张去查自己手里的芯片股有没有踩雷。

“每天眼睛都盯酸了,晚上还得花两小时研究每只股的财报、新闻,结果呢?去年亏了快20万,今年至今还是绿的。”老周叹着气说,“我总觉得多关注几只,总能碰到牛股,怎么反而越忙越亏?”

实则老周的遭遇,是90%散户的通病——总以为“广撒网才能多捕鱼”,却忘了炒股不是逛菜市场,选的股越多,精力越分散,最后反而连一只股的脾气都摸不透。我炒股10年,前5年也犯过同样的错,最多时自选股里有50多只股,最后不仅没赚到钱,还差点把工作都耽误了。直到后来跟着一位老股民学了“少而精”的逻辑,才慢慢扭亏为盈,目前自选股里常年就2-3只股,反而比以前轻松不少,收益也稳了。

今天就跟大家聊聊这个反常识的炒股逻辑:关注的股票越少,越容易赚钱。不是我瞎编,而是有实实在在的经历和逻辑支撑,看完你可能会重新思考自己的炒股方式。

炒股不是比谁股多!我见过最牛的散户:只看3只股,每年都能赚钱

一、我曾盯着50只股“瞎忙”,直到亏光半年工资才醒悟

2015年牛市尾巴,我跟风进了股市。那时候不懂什么技术分析,也不知道估值逻辑,就听同事说“这只股有题材”“那只股要涨停”,然后一股脑往自选股里加。最多的时候,我的同花顺自选股分了5个板块:新能源、消费、医药、科技、周期股,每个板块都有10只左右的股。

每天早上9点半开盘,我就把手机架在电脑旁,左手敲键盘看工作文件,右手拿手机刷行情。只要看到自选股里有哪只飘红超过3%,就赶紧点进去看分时图,琢磨着要不要加仓;要是哪只跌了2%,又开始焦虑“是不是该割肉”。有一次上班时,我手里的一只医药股突然跳水,我盯着屏幕慌了神,连领导叫我汇报工作都没听见,最后被批了一顿。

晚上下班回家,我还得花3个小时“做功课”:先看每只股的当日K线,再翻券商研报,然后刷财经新闻,看有没有跟自己持仓相关的政策。有时候看到某只股出了利空消息,哪怕已经晚上11点了,也会爬起来打开电脑查资料,越查越焦虑,常常失眠。

可就算这么“努力”,我的收益却惨不忍睹。2018年熊市,我手里的12只股有9只跌超30%,其中一只科技股从18块跌到6块,我扛了半年,最后还是割肉离场,光这一只就亏了4万多,相当于我当时半年的工资。

那段时间我特别迷茫:为什么我花了这么多时间和精力,反而亏得比那些“躺平”的人还多?直到后来认识了老陈,才清楚问题出在哪。

老陈是我家楼下小卖部的老板,平时看着挺悠闲,每天守着店看看报纸,偶尔刷下行情软件。有一次我去买烟,看到他手机屏幕上的自选股里只有2只股,就好奇地问他:“陈叔,你就看两只股啊?不怕错过牛股吗?”

老陈笑了笑说:“小伙子,我炒股20年,前10年跟你一样,自选股里几十只股,每天忙得脚不沾地,结果亏了不少。后来我想通了,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就像我守着这个小卖部,要是同时再开3个店,我肯定顾不过来,最后哪个店都赚不到钱。炒股也一样,你盯着50只股,能记住每只股的主营业务吗?能知道它的市盈率、市净率在行业里是什么水平吗?能分清它的利好利空是短期还是长期吗?”

老陈的话像一盆冷水,浇醒了我。我回头想想,自己虽然盯着50只股,但真正能说清主营业务的,也就10来只;能记住近期财报数据的,不超过5只;至于行业逻辑、竞争格局,更是一知半解。大多数时候,我买股卖股都是跟着情绪走,看到涨了就追,看到跌了就割,跟“瞎蒙”没区别。

从那后来,我开始精简自选股。先是把明显业绩差、题材炒作的股删掉,然后把行业不熟悉的股剔除,最后只留下3只:一只消费股、一只医药股、一只新能源股。这三只股都是我能说清主营业务、能看懂行业逻辑的,列如消费股,我知道它的产品在超市里卖得怎么样,每年的营收增长大致在什么范围;医药股,我能看懂它的研发管线和主要产品的市场份额。

没想到,精简之后反而变轻松了。每天不用再盯着几十只股看,只需要花半小时看这三只股的行情,晚上花1小时研究它们的新闻和财报就够了。更重大的是,由于对这三只股足够了解,我不再像以前那样慌慌张张追涨杀跌。列如2020年疫情初期,消费股跌了15%,要是以前我肯定割肉了,但那次我知道它的线下门店虽然暂时关门,但线上销售在增长,而且公司现金流充足,扛得住短期压力,所以就没动。后来这只股不仅涨回来了,还创了新高,我靠它赚了不少。

二、为什么“少而精”能赚钱?3个底层逻辑,比“多而杂”靠谱10倍

可能有人会问:“自选股少了,万一错过牛股怎么办?”实则你仔细想想,A股有4000多只股票,就算你自选股里有100只,能碰到牛股的概率也很低;反而由于精力分散,就算碰到牛股,也可能拿不住,或者在其他股上亏的钱,比牛股赚的还多。

我总结了一下,“关注的股票越少,越容易赚钱”,背后有3个底层逻辑,比“多而杂”靠谱得多:

1. 精力有限,能把1只股研究透,比泛泛看100只强

人的精力就像一桶水,要是你把水倒进100个杯子里,每个杯子里的水都少得可怜;但要是只倒进2-3个杯子里,每个杯子都能装满。炒股也是一样,你把精力花在1只股上,能把它的方方面面都研究透;但要是花在100只股上,每只股都只能看个皮毛。

我有个朋友老杨,是做家电行业的,他炒股就只看家电板块的3只龙头股。由于他本身就是做这个行业的,知道哪家公司的渠道强、哪家的研发投入多、哪家的库存压力小。有一次,他去参与家电展会,发现某家公司的新款洗衣机卖得特别火,回来就加仓了这只股。后来这家公司的半年报显示,洗衣机业务营收增长了40%,股价也跟着涨了25%,老杨赚了一笔。

要是老杨像老周那样,同时看40多只股,就算他知道家电股的消息,也可能由于忙着看其他板块的股,而错过加仓的机会;就算加了仓,也可能由于对其他股的操作失误,把这笔钱亏掉。

2. 了解越深,越能扛住波动,不会被短期行情“洗出去”

炒股最怕的就是“追涨杀跌”,但为什么许多人会犯这个错?就是由于对股票不够了解,看到短期下跌就慌,看到短期上涨就贪,最后被行情“洗出去”。

我之前持有的那只医药股,2021年的时候由于政策调整,跌了20%。当时许多散户都在论坛里骂,说这只股“不行了”,纷纷割肉离场。但我由于一直跟踪这只股,知道它的核心产品并没有受到政策影响,而且公司正在研发的新药进展顺利,所以就没动。后来过了3个月,这只股不仅涨回了原位,还涨了10%。那些割肉的散户,就是由于对这只股不够了解,被短期波动吓住了。

相反,要是你手里有10只股,每只股都只了解个大致,一旦遇到行情波动,你根本不知道是该扛还是该卖。列如某只股跌了,你不知道是短期调整还是基本面出了问题,最后只能跟着情绪走,割在低点,追在高点。

3. 操作越少,犯错的概率越低,复利效应更明显

许多散户觉得“交易越频繁,赚的越多”,实则恰恰相反。炒股就像开车,你踩刹车和油门的次数越多,越容易出事故;操作越频繁,犯错的概率越高,手续费也越多,最后反而赚不到钱。

有数据显示,A股散户的年均换手率超过500%,也就是说,平均每个月就要把手里的股票换一遍。而机构投资者的年均换手率只有100%左右,比散户低许多。为什么机构能赚钱?不是由于它们比散户机智,而是由于它们操作少,犯错的概率低。

我之前自选股多的时候,平均每个月要交易5-6次,有时候甚至一天交易2次。光是手续费,一年就花了好几千。而且由于操作频繁,常常买在高点、卖在低点,列如某只股涨了5%,我就赶紧卖了,结果卖了之后它又涨了15%;另一只股跌了3%,我就割肉了,结果割了之后它又涨了回来。

后来自选股精简到3只,我平均每个月只交易1-2次,甚至有时候几个月都不交易一次。手续费省了不少,而且由于对股票足够了解,操作也更理性,很少再犯“追涨杀跌”的错。慢慢的,收益反而比以前高了。

三、怎么做到“少而精”?4个实操步骤,从“瞎忙”到“稳赚”

可能有人会说:“我也想精简自选股,但不知道该怎么选,也不知道选了之后该怎么操作。”别着急,我结合自己的经历,总结了4个实操步骤,帮你从“多而杂”的瞎忙,变成“少而精”的稳赚:

1. 先选行业:只选自己熟悉的,不懂的行业坚决不碰

选股票之前,先选行业。许多人之所以选了一堆股,就是由于什么行业都想碰,新能源、科技、医药、消费……结果哪个行业都不懂。实则你只要选1-2个自己熟悉的行业就够了,列如你是做教育的,就可以关注教育板块;你是做餐饮的,就可以关注消费板块。

我一个亲戚是开超市的,他就只关注消费板块的股票。由于他每天跟饮料、零食、日用品打交道,知道哪个品牌的销量好、哪个品牌在搞促销、哪个品牌的新品受欢迎。有一次,他发现某品牌的饮料在超市里卖得特别火,货架上常常断货,就去查了这家公司的股票,发现它的业绩一直在增长,就买了一点。后来这只股涨了30%,他赚了一笔。

相反,要是你不懂某个行业,列如你根本不知道半导体的“光刻机”是干嘛的,就别去碰科技股;你不知道“创新药”的研发周期有多长,就别去碰医药股。不然就算你买了,也不知道它的涨跌逻辑,最后只能瞎猜。

2. 再选股票:每个行业只选2-3只龙头,业绩差的直接淘汰

选好行业之后,每个行业只选2-3只龙头股。龙头股一般业绩稳定、竞争力强,就算行业波动,也比小盘股抗跌。而且龙头股的信息披露更规范,你能更容易查到它的财报、新闻,研究起来更方便。

怎么选龙头股?实则很简单,看3个指标:

– 营收和净利润:连续3年都在增长的,说明业绩稳定;

– 市场份额:在行业里排名前3的,说明竞争力强;

– 分红:每年都有分红的,说明公司愿意给股东回报,不是“铁公鸡”。

列如消费板块,你可以选家电、食品饮料的龙头;医药板块,你可以选创新药、医疗器械的龙头。选好之后,把它们加入自选股,其他的小盘股、题材股就别再看了。

3. 研究要“深”:把选中的股当成“自己的公司”来盯

选好股票之后,不是就完事了,而是要深入研究,把它们当成“自己的公司”来盯。怎么研究?我总结了3个要点:

– 看财报:每季度的财报都要仔细看,重点看营收、净利润、毛利率、现金流,这些数据能反映公司的经营情况;

– 看新闻:每天花10分钟看一下公司的新闻,列如有没有新产品发布、有没有合作项目、有没有政策影响;

– 看行业:关注行业的动态,列如行业增速、竞争格局、政策变化,这些都会影响公司的股价。

我目前盯的3只股,每只股的财报我都会打印出来,把关键数据标出来,对比上一季度的变化;每天早上都会刷一下公司的官网和财经新闻,看看有没有新消息;每个月都会看一份行业研报,了解行业的最新动态。虽然花的时间不多,但对这3只股的情况了如指掌,操作起来也更有底气。

4. 操作要“稳”:不追涨杀跌,设置好止盈止损

最后一步,就是操作要稳。许多人就算选对了股,也由于操作不当而亏钱,列如涨了一点就卖,跌了一点就割。实则只要你对股票足够了解,就不用频繁操作,设置好止盈止损就行。

怎么设置止盈止损?我有两个小技巧:

– 止盈:根据公司的估值来定,列如你觉得这只股的合理市盈率是20倍,要是涨到25倍,就可以卖一部分;

– 止损:要是公司的基本面没变化,只是短期下跌,就不用止损;要是基本面出了问题,列如业绩突然下滑、有重大利空,就果断止损。

列如我手里的那只消费股,我觉得它的合理市盈率是25倍,去年它涨到30倍的时候,我卖了一半,后来它又跌回25倍,我又买了回来。这样既锁定了收益,又没错过后续的上涨。

四、总结:炒股不是“比谁忙”,而是“比谁稳”

说了这么多,实则核心就一句话:炒股不是“比谁选的股多”,也不是“比谁操作频繁”,而是“比谁看得透、拿得稳”。

许多散户之所以亏钱,就是由于把炒股当成了“逛菜市场”,觉得选的股越多,机会越多,结果反而由于精力分散,连一只股的脾气都摸不透,最后只能被行情牵着鼻子走,追涨杀跌,越忙越亏。

而那些能赚钱的散户,往往都是“少而精”的践行者——他们只关注少数几只自己熟悉的股票,把精力花在研究上,而不是频繁操作上;他们能扛住短期波动,由于他们知道股票的价值;他们操作不多,但每次操作都有理有据,所以能稳赚。

我炒股10年,从最初的50只自选股,到目前的2-3只,最大的感悟就是:炒股就像种树,你不可能同时种100棵树,还指望每棵树都长得又高又壮;你只能选2-3棵好苗,用心浇灌,耐心等待,最后才能收获果实。

最后想问大家:你目前自选股里有多少只股票?你能说清每只股的主营业务和业绩情况吗?如果不能,不妨试试精简一下,也许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对你有协助,别忘了点赞、关注、评论,也可以分享给身边炒股的朋友,让更多人摆脱“瞎忙”的困境。后续我还会分享更多炒股的实操技巧,列如怎么看财报、怎么判断行业逻辑,关注我,一起在股市里稳稳赚钱!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

暂无评论

您必须登录才能参与评论!
立即登录
none
暂无评论...